顳下頜關節強直的治療
顳下頜關節強直指因關節及關節周圍組織器質性病變造成開口困難或完全不能開口者。根據病變的部位分為:關節內強直、關節外強直和混合性關節強直。關節內強直是指關節內發生病變造成關節內的纖維性或骨性粘連。關節外強直的病變位于關節外,纖維或骨性粘連位于上、下頜骨之間的皮膚、粘膜或深層組織,又稱為頜間攣縮。混合性關節強直是指關節內強直和關節外強直同時發生。
一、關節內強直:指關節內病變導致張口受限,甚至完全不能張口。
最常見的病因是外傷和感染。關節區直接受外傷,髁狀突骨折,下頜骨受外傷間接引起髁狀突骨折或關節內出血等導致關節強直。非感染性炎癥如類風濕性關節炎也可引起關節強直,通常為雙側的纖維性強直。放射治療直接照射關節區也可引起關節強直。關節原發性感染如結核、放線菌等可出現少見的關節強直。鄰近組織來源的繼發性感染多見,如中耳炎、乳突炎、顳骨骨髓炎、腮腺感染等。
關節強直大多發生在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出現進行性張口受限,早期為纖維性強直,纖維性強直進一步發展為骨性強直,所以關節強直病史較長,一般在幾年以上。
纖維性強直在關節區無疼痛,有進行性張口受限,由于纖維組織有彈性,所以患者可輕微地張口。側向運動明顯受限,開口型偏向患側,患側髁狀突活動度明顯減弱。骨性強直則表現為完全不能張口,偶有微小張口度是由于顱骨顴弓骨縫的微小彈性所致。進食及語言困難,患側髁狀突活動度消失。
兒童期發病者,由于髁狀突是下須骨的生長發育中心,其病變影響下頜骨的發育。表現為面部兩側不對稱,患側豐滿,健側平坦,頦部偏向患側,下頜角前切跡明顯凹陷。雙側關節強直,特別是骨性強直的患者,由于整個下頜發育障礙造成下頜后縮,形成小頜畸形,嚴重者呈鳥嘴畸形,多伴發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由于下頜骨發育障礙,上下頜間的垂直距離變短,牙弓變窄小,造成咬合關系紊亂,下頜磨牙向舌側傾斜,下頜切牙向唇側傾斜呈扇形分開。
發生于成人的關節強直由于牙頜系統已基本發育成熟,所以無明顯的面部畸形與咬合錯亂。
早期輕微的纖維性強直,經關節X 線片和關節造影顯示有足夠的關節間隙.可應用顳下頜關節內窺鏡進行纖維粘連的剝離以及關節表面的刨削,以達到去除纖維粘連,增加開口度,防止骨性強直的目的。如無足夠的關節間隙,而關節盤完整的纖維強直可行髁狀突高位切除術,關節上、下腔纖維粘連剝離。如關節盤破壞,需作髁狀突一切除,并在關節間隙中植人插補物。
骨性關節強直需行關節成形術,保持截骨的間隙,或放置插補物。另外還可行骨移植以及人工關節置換術,關節強直伴頜骨畸形應行正頜手術,或聯合應用牽張成骨術使術后美觀及功能可以達到最佳效果。
二、關節外強直
最常見的病因是感染、外傷或手術瘢痕導致關節外與張口有關的區域軟組織形成瘢痕,亦可見頜面部放療后引起,罕見骨化性肌炎等引起。解決辦法一是加強張口訓練,二是針對攣縮區域進行松解,但較難達到理想效果,要針對不同的病例采取個性化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