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動脈瘤系指腦動脈壁的異常膨出部分,是引起自發(fā)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見原因。腦動脈瘤的發(fā)病機制仍不明確,主要有以下幾種推論。
1.先天缺陷的因素
腦動脈與身體其他部位的血管不同,它的管壁較薄,而且中層和外層的彈力纖維也較薄弱。在腦動脈的分叉處這一特殊的位置上,承受血流沖擊最大,更容易損傷、變性,因此易發(fā)生動脈瘤。遺傳可能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家族性顱內動脈瘤并不少見,迄今已報道了近300個家系。據統計,動脈瘤破裂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其一級親屬發(fā)生動脈瘤破裂的危險性比一般人群增加4倍。腦動脈瘤基因尚難肯定。
2.后天性因素造成血管壁變性引起內彈力層缺陷
高血壓等因素引起的血流動力學變化在動脈瘤的發(fā)生中起重要作用,不但可以誘發(fā)動脈瘤的擴張和管壁的變性改變,而且與動脈瘤的破裂有關。高血壓可導致管壁受到很大的沖擊力而繼發(fā)動脈瘤。動脈粥樣硬化可產生管壁膨脹擴張,內彈力層破裂,從而形成動脈瘤。血流動力學研究采用的強直性或彈性模型提示:血管系統最大的應力點在動脈分叉處,這也解釋了腦動脈瘤的好發(fā)部位(Willis動脈環(huán)的各分支動脈起始處)。此外,煙霧病(moyamoya病)、鐮狀細胞病、梅毒螺旋體、曲霉菌和毛霉菌等真菌感染、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外傷、轉移癌侵犯和破壞顱內動脈等諸多因素可造成動脈瘤。
3.腦動脈瘤的發(fā)生是綜合因素的,單一的先天因素或者血管變性都不足以引起腦動脈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