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肺結核簡介
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發的肺部感染性疾病。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結核分枝桿菌(簡稱結核菌,下同)的傳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結核患者,通過呼吸道傳播。
健康人感染結核菌并不一定發病,只有在機體免疫力下降時才發病。
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表明,全世界每年發生結核病800~1000萬,每年約有300萬人死于結核病,是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單一傳染病。
1993年WHO宣布“全球結核病緊急狀態”, 認為結核病已成為全世界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我國是世界上結核疫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2、肺結核病原學
結核菌屬分枝桿菌,于1882年由德國微生物學家Robert Koch發現。在顯微鏡下,結核菌為細長稍彎曲或直的桿菌,大小為(0.3~0.6 μm)x(1~4μm)。
單個散在,呈V、Y形,或條索狀、短鏈狀排列。結核菌是專性需氧菌,生長很緩慢,在固體培養基上,結核菌增代時間為18~20h,培養時間需8天以上至8周。在大部分培養基上菌落呈粗糙型。
具有抗酸和抗酸性酒精脫色的特點,故又稱之為抗酸桿菌。結核菌實際上包括人型、牛型、鼠型和非洲型,為結核分枝桿菌復合群,其中人型、牛型和非洲型為致病菌。
3、肺結核發病過程
Dannenberg等將結核菌感染和發病的生物學過程可分為起始期、T細胞反應期、共生期和細胞外繁殖傳播期。侵入呼吸道的結核菌被肺泡巨噬細胞吞噬。
細菌在肺泡巨噬細胞內存活和復制,便擴散至鄰近非活化的肺泡巨噬細胞和形成早期感染灶。否則若被殺滅,則不留任何局部證據。
在T細胞反應期,結核菌在巨噬細胞內的最初生長,形成中心呈固態干酪壞死的結核灶,它能限制結核菌繼續復制。
由T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cell mediated immunity,CMI)和遲發性變態反應(delay type hyperensitivity,DTH)在此形成,從而對結核病發病、演變及轉歸產生決定性影響。
大多數感染者發展至T細胞反應期,僅少數發生原發性結核病。大部分感染者結核菌可以持續存活,細菌與宿主處于共生狀態。
纖維包裹的壞死灶干酪性中央部位被認為是持續存在的主要場所。低氧、低pH和抑制性脂肪酸的存在使細菌不能增殖。
宿主的免疫機制亦是抑制細菌增殖的重要因素,免疫損害便可引起受抑制結核菌的重新活動和增殖,大量結核菌從液化干酪灶釋放形成播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