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靜脈壁損傷
靜脈內壁為一層扁平的內皮細胞,其表面由含糖蛋白和粘蛋白(proteoglycans)的多糖-蛋白質復合物(glycocalyx)所覆蓋。內皮細胞表面的覆蓋物中含有大量的肝素,具有良好的抗凝作用,并能防止血小板的粘附;內皮細胞本身不但能合成一些抗凝物質,也能與某些重要的抑制血栓形成的物質相結合,如α2-巨球蛋白等,而且能產生前列腺素,從而具有抗血小板粘附和擴血管作用。內皮細胞的表面有蛋白質C存在,其可通過第Ⅴa和Ⅷa因子滅能以及抑制血小板的第Xa因子受體,而發揮強烈的抗凝活力。此外,內皮細胞還能合成一些基底膜的組成部分,如第Ⅳ和第Ⅲ類膠原等。因此,完整的內膜是防止纖維蛋白沉積的必備條件。病理證實,在靜脈入口和匯合處,管壁的結構最為薄弱,瘀血或長期針刺輸液可使靜脈管腔擴大,薄弱的內膜上發生極為微小的裂傷,從而使血小板粘附,出現纖維蛋白沉積。有人認為靜脈管壁內平滑肌對損傷的反應,也是造成內膜破壞的主要原因之一。
2、靜脈血流緩慢
因手術或重病臥床、心力衰竭、腹內壓增高、下肢靜脈曲張等。如抗凝血酶含量減少到50μg/dl以下時,極易導致血栓形成,能被凝血酶激活的蛋白質C有強烈的抗凝作用和溶栓能力。血漿中蛋白質C能被凝血酶緩慢地激活,但有一種與內皮細胞相結合的輔助因子——蛋白質S,則能使蛋白質C的激活率增加2萬倍。施行大手術后數天內,患者體內這些物質明顯減少,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其他如創傷、燒傷、分娩或嚴重脫水所致的血液濃縮;脾切除后血小板的急劇升高和紅細胞增多癥的血液粘稠度增高;由于內臟癌腫浸潤組織及其破壞所釋出的一些物質;大型手術時對血小板的刺激,使血小板聚集;某些藥物的反應,如長期口服女性避孕藥可降低抗凝血酶Ⅲ的水平,使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率增高4~7倍;妊娠或某些感染等也可使血凝增高;家族性缺乏某種抗凝因子的病人有反復發生血栓性靜脈炎的傾向。這些包括缺乏抗凝血酶Ⅲ、蛋白質S、蛋白質C和肝素輔助因子Ⅱ。以上均可造成靜脈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