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不齊”指的是心跳或快或慢,超過了一般范圍。心臟自律性異常或傳導障礙引起的心動過速、心動過緩或心律不齊;精神緊張、大量吸煙、飲酒、喝濃茶或咖啡、過度疲勞、嚴重失眠等常為心律失常的誘發(fā)因素;心律失常特別多見于心臟病患者,也常發(fā)生在麻醉、手術中或手術后。
引起心率不齊的原因分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兩大類
生理性因素
如運動、情緒激動、進食、體位變化、睡眠。吸煙、飲酒或咖啡、冷熱刺激等。
病理性因素
(1)心血管疾病:包括各種功能性或器質性心血管疾病。
(2)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或減退癥、垂體功能減退癥、嗜鉻細胞瘤等。
(3)代謝異常:如發(fā)熱、低血糖、惡病質等。
(4)藥物影響:如洋地黃類、擬交感或副交感神經藥物、交感或副交感神經阻滯劑、抗心律失常藥物、擴張血管藥物、抗精神病藥物等。
(5)毒物或藥物中毒:如重金屬(鉛、汞)中毒、食物中毒,烏頭堿中毒等。
(6)電解質紊亂:如低血鉀、高血鉀、低血鎂等。
(7)麻醉、手術或心導管檢查。
(8)物理因素:如電擊、淹溺、冷凍、中暑等。
心律失常發(fā)作時的心電圖記錄是確診心律失常的重要依據(jù)。應包括較長的Ⅱ或V1導聯(lián)記錄,根據(jù)發(fā)作時的心電圖特點判斷心律失常的性質。發(fā)作間歇期體檢應著重于有無高血壓、冠心病、瓣膜病、心肌病、心肌炎等器質性心臟病的證據(jù)。常規(guī)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心電圖運動負荷試驗、放射性核素顯影、心血管造影等無創(chuàng)和有創(chuàng)性檢查有助于確診或排除器質性心臟病。
病人在心律失常發(fā)作可以引起心悸、胸悶、頭暈等癥狀,應保證病人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飲食給予富含纖維素的食物,避免飽餐及攝入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濃茶等。應用抗心律失常藥物時,密切觀察藥物的效果及不良反應,防止毒副反應的發(fā)生。教會病人及家屬測量脈搏的方法,心律失常發(fā)作時的應對措施及心肺復蘇術,以便于自我監(jiān)測病情和自救。對安置心臟起搏器病人,講解自我監(jiān)測與家庭護理方法。定期復查心電圖和隨訪,發(fā)現(xiàn)異常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