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腦癱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疾病的發生困擾著許多家庭,小兒輕度腦癱的癥狀由于表現的不是非常的明顯,是很多容易被家長們忽略的。對于這種疾病的治療是需要各方面都注意的。如果由于家長不重視或醫生不認識該病,不能及早發現和治療,造成了小兒腦癱的治療誤區,會造成孩子終生肢體殘疾,白白耽誤孩子的一生。
兒童腦癱治療誤區一:不相信自己孩子有病
許多家長因缺乏育兒知識,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有病的,等來就診時往往已錯過最佳康復期。作為父母應當了解正常孩子的發育月齡,如3個月孩子頭能豎穩,4個月左右能翻身,5個月能主動伸手抓物等。有的家長雖然發現孩子在半歲前有不明原因的哭鬧、吃奶差、過于安靜,以及受驚嚇時出現身體打挺等現象,但只是簡單地認為孩子年齡小,身體弱,是不是感冒了?是不是消化不好?是不是傳染其他疾病了?
兒童腦癱治療誤區二:麻痹大意,僥幸等待
早產兒的家長見到孩子翻身、趴臥、坐、立、走等運動發育落后于其他的正常同齡兒時,往往會簡單地認為是早產原因造成的,孩子會隨著自然生長發育慢慢地恢復,常常采取“觀望、等待”的態度。存在這種僥幸心理的家長有很多。其實只要有早產、低出生體重、黃疸、難產、窒息等高危因素,運動發育落后的同時又伴有頭后仰、拳頭緊握、肢體發硬等神經學發育異常,一般就要引起警惕。
兒童腦癱治療誤區三:腦癱兒誤診為“缺鈣”
家長發現小兒在運動中出現不正常的姿勢時,常常以為是孩子骨骼與肌肉出現了問題,而貽誤了就診時機。腦損傷的孩子往往存在鈣磷代謝障礙,加之戶外活動少,所以腦癱合并“缺鈣”是很常見的,但基層醫生由于對這個病不了解,或沒有做神經系統的檢查,只看到缺鈣這一表面現象,沒有考慮到根本原因。
兒童腦癱治療誤區四:盲目求醫
一旦經過醫生確診孩子為腦性癱瘓時,家長往往最先采取的態度是盲目地四處求醫,盼望通過常規的“打針、吃藥”來解除患兒的運動功能不良狀態。
兒童腦癱治療誤區五:依賴醫療康復,忽視家庭康復
家長將患兒“治愈”的希望寄托在手術治療上,而忽略了術后的康復訓練,造成一部分患兒功能改善不明顯或“復發”。對于腦癱患兒,特別要強調醫療康復、家庭康復和社會康復相結合。在醫療康復的同時,須指導家長掌握相關康復知識和訓練手段。如抱成成這樣的孩子時,就不要面對面地抱,要讓孩子臉朝向前方,媽媽的胸部抵住孩子的頭,雙手抱起孩子,這樣可控制孩子頭后仰及上肢的后伸。
兒童腦癱治療誤區六:寄希望于功能訓練
有一部分中重度腦癱患兒的家長,只單純地對患兒寄希望于功能訓練、裝配矯形器等非創傷性治療,而忽視腦癱患兒普遍存在的肌肉長期高度痙攣所造成的不良影響,延誤了進一步功能改善的機會。
兒童腦癱治療誤區七:評估不準,過度診斷
寶寶四個月出現抬頭不穩等癥狀到醫院就診,醫生看后對其父母說孩子是重度腦癱,將來可能殘疾。到專業醫院醫生檢查后發現孩子智力、聽力、視力正常,僅有輕度運動落后和姿勢反射有些異常,遂診斷為中樞性協調障礙,經2個月綜合康復治療,完全康復。孩子出生后6個月以內有輕度腦損傷表現,有的可自行恢復,不能輕易下腦癱結論。中樞性協調障礙是指有輕微腦損傷的患兒還不能達到腦癱的診斷標準,但有發展成腦癱的可能。所以診斷腦癱一定要到專業醫院,經專家或專業醫生進行系統的評估后才能確診。
溫馨提示:小兒腦癱治療是長期細微的工作。腦功能的恢復,正常姿勢的建立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通常需要數月,甚至數年。一部分患兒通過幾周的綜合治療,臨床獲得明顯的改善,但是一定要堅持,不然恢復的肌體功能會倒退到原來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