痙攣性腦癱(以下簡稱腦癱)即大腦癱瘓,是指因未成熟大腦在各種原因作用下發育不全而致的非進行性損傷所引起的運動和姿勢紊亂。有些發生于錐體交叉以下的上頸髓的病變不符合此病的定義,但仍可按腦癱來治療。在美國,痙攣性腦癱患者是患有神經肌肉紊亂的兒科患者中數量最多的一群。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腦癱發病率可為從每1000名新生兒中有6到59例不等。其發病率隨著產前護理、社會經濟條件、環境以及母親和嬰兒所接受的產科和兒科的護理的改善而增長。在美國,每年新增加約25000例痙攣性腦癱患者。腦癱患者康復治療康復期間要注意什么?
腦癱可由產前、產時和產后各種原因引起。產前指從妊娠到分娩開始,產時指從分娩開始到嬰兒娩出,產后指從分娩后到產后2.5~3年。有的嬰兒腦部發育完全,髓鞘形成可達8歲水平。某些學者認為,產時應從分娩開始到誕生后7天,在此階段,嬰兒機體已和外環境取得平衡。絕大多數腦癱發生于產中。
痙攣是指骨骼肌被動拉長后,持續性張力增強的狀態。原因是肌肉的牽張反射亢進所致。牽張反射是肌肉受外力牽拉而發生的反射性收縮,其反射弧在脊髓,徑路簡單,但受腦高級中樞的控制。痙攣的機制比較復雜,一般認為是由于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后,造成高位中樞對脊髓牽張反射的調控障礙或異常,使牽引反射過強或過于敏感造成的。
查體
一般情況良好,神智清,頭顱五官正常,頸無畸形,心律規整,兩肺清晰,腹平軟,肝脾未觸及,脊柱正常,上肢無畸形,功能基本正常,下肢大腿外展受限,膝關節屈曲,雙足下垂,伴有內翻。
治療
應用針刺與按摩相結合的方法,改善患兒的不良姿勢,矯正肢體畸形,促進血液循環,刺激肢體神經發育。還應用頭針與穴位注射促進神經細胞代謝藥物的方法,促進腦發育,營養腦細胞,促進智力發育。在中醫治療的輔助下,小波運動功能恢復達到并超過了醫生制定的康復訓練目標,肢體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語言表達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針灸取穴
體針選擇主穴百會、大椎、腎俞、肝俞、脾俞、足三里、關元。頭針主取運動區,可配取語言二區、三區,視區,平衡區,舞蹈震顫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