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患者能夠了解到腎衰竭的癥狀,會對患者的病情有很大的好處。認清慢性腎衰帶來的消化系統的改變,才能從整體上對疾病進行有效的治療。
口腔:慢性腎衰患者體內分泌的尿素酶作用于唾液中的尿素,產生的氨刺激口腔粘膜,從而引起口腔炎,包括非潰瘍性口腔炎和潰瘍性口腔炎。
食道:慢性腎衰有全身出血傾向,食管粘膜也常有彌漫性滲血,食管粘膜潰瘍可形成食管假性憩室樣改變,尿毒癥患者偶可發生返流性食管炎。
胃及十二指腸:胃部癥狀常很突出,也是最早出現的癥狀之一。常見胃炎和十二指腸炎,多發性潰瘍,出血性胃炎也不少見。
腸道:多數病人腸粘膜及粘膜下層水腫和出血,有時伴潰瘍及壞死。疾病晚期常出現頑固性腹瀉。尿毒癥患者的結腸病變可引起嚴重的并發癥。抗酸治療中應用的氫氧化鋁可引起便秘導致糞結,從而發生結腸梗阻,甚至在乙狀結腸等易梗阻部位產生壞死、潰瘍和穿孔。慢性腎衰并發結腸憩室穿孔者并不少見,另外結腸壁出血常因細菌感染而形成潰瘍,大多集中在盲腸、升結腸及乙狀結腸、直腸,可引起出血。
慢性腎衰的早期治療,對延緩病情發展、改善病人預后,有著重要意義;對中、晚期慢性腎衰病人來說,飲食和藥物治療也可使其癥狀緩解,透析時間推遲。在應用非透析治療時,需以營養療法為基礎,并配合應用延緩慢性腎衰進展的藥物,對氮質血癥明顯的病人,宜加用腸道導瀉或口服吸附療法。
總之,對慢性腎衰患者來說應加強綜合治療,從各方面減輕慢性腎衰癥狀,改善病人生活質量,提高病人的生命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