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貧血是一種小兒常見的綜合征,是說單位容積外周血中紅細胞數、血紅蛋白量低于正常水平,小兒貧血一般變小為皮膚漸蒼白、易感疲憊無力、怒燥易怒、食欲不振等。這時就應該進行檢查,以免小兒貧血的發生,那么下面就由小編我來為大家介紹下小兒貧血的病因都有哪些。
小兒貧血病因:
1、鐵在體內的代謝
正常人體內鐵的含量為35~60毫克/公斤。其中65~70%存在于循環紅細胞的血紅蛋白甲,25~30%為貯存鐵,以鐵蛋白及含鐵血黃素的形式存在于 網狀內皮系統(肝、脾、骨髓等)中,約5%存在于肌紅蛋白及各種含鐵的酶(過氧化氫酶、過氧化物酶、細胞色素等)中。在血漿中轉運的鐵僅占0.1%左右。 人體需要的鐵來源于食物和;衰老紅細胞破壞后釋放的鐵。一般食物中所含的鐵僅約5~10%能被吸收。植物中的鐵鹽吸收率低,而肉類中,鐵吸收率高。二價鐵 比三價鐵容易吸收。同時食入維生素C、果糖,氨基酸以及胃液中的鹽酸均有利于鐵的吸收,而食物中的磷酸、草酸,植酸則有礙于鐵的吸收。鐵的吸收主要在十二 指腸及空腸上段進行。腸粘膜細胞有調節鐵吸收的功能。這種細胞壽命為2~3天,在腸腔和血液之間形成一暫時保存鐵的地帶。在體內鐵過多時,大量保存鐵的腸 粘膜細胞在腸腔內脫落排出體外,使鐵吸收減少。相反,在缺鐵和造血功能增強時,鐵通過腸粘膜進入血循環的量增多。 從腸道吸收的鐵進入血漿后,與一種轉鐵蛋白(轉鐵蛋白)結合,被輸送到組織中貯存或至骨髓中參與造血。在正常情況下,約有1/3的轉鐵蛋白與鐵結合,結合 的鐵就是血清鐵含量。其余的2/3轉鐵蛋白,仍具有與鐵結合的能力,在體外加上一定量的鐵可使其成飽和狀態,所加的鐵量稱為未飽和鐵結合力。血清鐵與未飽 和鐵結合力之和稱為血清總鐵結合力。血清鐵與血清總鐵結合力的百分比值稱為血清鐵飽和度。 不同年齡小兒血清鐵、鐵結合力和飽和度的正常值年齡血清鐵(微克%)血清未飽和鐵結合力(微克%)血清總鐵結合力(微克%)清鐵飽和度(%)由衰老紅細胞 破壞后放出的血紅蛋白及其他鐵蛋白分解代謝釋放出來的鐵又可有效地用來重新合成血紅蛋白和鐵化合物。正常小兒每日損失的鐵量極微,不超過15微克/公斤 /日。主要由膽汁、尿液、汗液和脫落的粘膜細胞排出。但小兒時期由于不斷生長發育,故每日需自飲食中補充的鐵量較成人多,約需6~16毫克/日。
小兒貧血的病因
2、缺鐵與貧血
鐵是合成血紅蛋白的原料。血漿中轉運的鐵到達骨髓造血組織時,鐵即進入幼紅細胞內,被線粒體攝取而形成正鐵血紅素。后者再與珠蛋白形成血紅蛋白。當體內 缺鐵或鐵的利用發生障礙時,因正鐵血紅素的合成不足,使血紅蛋白合成減少,新生的紅細胞中血紅蛋白量不足。明顯缺鐵時對幼紅細胞的分裂增殖也有一定影響, 但遠不如對血紅蛋白合成的影響明顯,故新生的紅細胞胞體變小,胞漿中血紅蛋白量減少,而形成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嚴重缺鐵時不僅發生貧血,也可引起體內含鐵的酶類缺乏,致細胞呼吸發生障礙,影響組織器官的功能,臨床上可發生胃腸道、循環、神經等系統的功能障礙。由于貧血,帶氧不足,更使功能障礙加重。
3、缺鐵的原因
(1)體內貯鐵不足
胎兒期從母體所獲得的鐵以妊娠最后三個月為最多。正常足月新生兒體內貯鐵量約為25''0~300毫克(平均60~70毫克/公斤)。貯存鐵及出生后紅 細胞破壞所釋放的鐵足夠出生后3~4個月內造血之需。如貯鐵不足,則嬰兒期易較早發生缺鐵性貧血。母患嚴重缺鐵性貧血、早產或雙胎致嬰兒出生體重過低,以 及從胎兒循環中失血(如胎兒輸血至母體或輸血至另一同胞孿生胎兒),都是造成新生兒貯鐵減少的原因。出生后結扎臍帶的時間延遲一些,并用手將臍帶內血擠 凈,可使新生兒多得75毫升血或35毫克鐵。
(2)鐵的入量不足
飲食中鐵的供給不足為導致缺鐵性貧血的重要原因。人 奶和牛奶含鐵量均低(<0.21毫克/分升),不夠嬰兒所需,如單用奶類喂養又不及時添加含鐵較多的輔食,則易發生缺鐵性貧血。食物中菠菜含鐵雖較 多,但吸收較差,大豆為植物中含鐵較高且吸收率較高的食物,故可優先選用。肉類中鐵的吸收率較高,而蛋類中鐵的吸收率在動物類食物中較低。由于長期腹瀉、 消化道畸形、腸吸收不良等引起鐵的吸收障礙時也可導致缺鐵性貧血。
推薦閱讀:<<<地中海貧血患兒血紅蛋白顯著上升
(3)生長發育因素
隨體重增長血容量相應增加,生長速度愈快,鐵的需要量相,對愈大,愈易發生缺鐵。嬰兒至一歲時體重增至初生時的3倍,早產兒可增至5~6倍,故嬰兒期尤其是早產兒最易發生缺鐵性貧血。
(4)鐵的丟失或消耗過多
正常嬰兒在生后兩個月內由糞便排出的鐵比由飲食中攝取的鐵多,由皮膚損失的鐵也相對較多。此外,由于腸息肉、美克爾憩室、鉤蟲病等也可引起腸道失血。因 失血1毫升就相當于失鐵0.5毫克,故無論何種原因引起的長期小量失血都是發生缺鐵性貧血的重要原因。長期反復患感染性疾病,可因消耗增多而引起貧血。
小兒貧血的分類
小兒貧血的分類:
缺鐵性貧血:
1、食補:
增加孩子的運動量,保持膳食平衡是最好的藥方。動物肝臟、豬血、瘦肉、黑鯉魚、蝦、海帶、紫菜、黑木耳、南瓜子、芝麻、黃豆、綠葉蔬菜等,動植物食品混合吃,會增加鐵的吸收率。
2、藥補:
(1)缺鐵性貧血常用的鐵劑為硫酸亞鐵、富血鐵、10%枸椽酸鐵銨合劑、貝貝血寶、綠索補鐵口服液等。還應同時服用維生素C,以促進鐵的吸收
?。?)10%枸緣酸鐵銨合劑:1-2毫升/公斤/日,分3次服
?。?)富血鐵:50-150毫克/次,每日3次
營養性貧血:
孩子的營養應該從膳食中補充,沒有明確指征是不應該使用藥物的,這樣反而容易引起更多的問題。
生理性貧血:
由于嬰兒從母體中帶來的鐵用盡以致出現貧血為生理性貧血,血紅蛋白100-110g/L,一般不需治療,等到嬰兒滿百天后,機體內紅細胞生成素的生成增 加,骨髓造血功能逐漸恢復,紅細胞數和血色素又緩慢增加,至6個月時恢復到正常值范圍內。 嬰兒易發生貧血主要是由嬰兒造血功能的特點所決定的。半周歲左右是嬰兒身體生長發育極為迅速的階段 ,身體的新陳代謝特別旺盛 ,對血液中紅細胞的生理需要日益增加 ,嬰兒的造血器官——紅骨髓處于極度的緊張狀態。此時 ,如果嬰兒出現感染、失血等意外 ,就很容易使骨髓發生衰竭而造成貧血。
小編提示:如果發現小兒患有貧血請及時的進行補血治療,以免造成更大的危害。在補血時可以食用一些新鮮的水果和蔬菜,以免造成單方面補血造成的病情惡化,小編在此祝愿大家身體健康。
推薦閱讀:<<<嬰幼兒貧血應該選擇哪些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