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是小兒較常見的腸道傳染性疾病。多發生于夏秋季節,臨床以腹痛、腹瀉、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為主癥,大多由于感受時邪疫毒或內傷積滯所致。痢疾延久可轉為"休息痢",往往纏綿難愈。那么病因是什么?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是痢疾桿菌所致,故稱其為細菌痢疾,臨床可分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一般又分普通型、輕型、重型及中毒型。慢性則分為輕型及重型。病程超過2個月者,為慢性菌痢。
1、感受濕熱濕熱或疫毒之邪侵入胃腸之間
蘊結于內,與氣血相搏,大腸氣機受阻,升降失利,使腸壁、脈絡受損,傳導功能失職而下痢赤白。熱重于濕者,痢下赤多白少。
若疫毒極重化火內熾,引動肝風,則出現驚厥抽風等癥。濕熱疫毒上攻于胃,胃氣失降則出現嘔吐頻繁,不能進食,腹脹等噤口痢的證候。
2、感受寒濕脾胃素虧
大腸氣弱,風冷暑濕之邪乘虛而入,凝結腸胃,以致氣機不暢,腸道傳化失司而成本病。
痢疾遷延失治,日久不愈或反復發作,胃腸受損,耗氣傷血,脾氣不健,中陽不運,虛坐努責,則下痢膿血粘凍,此類痢疾多為遷延性痢疾或慢性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