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供血不足的治療方法有哪些(一)
腦供血不足病理基礎與動脈粥樣硬化、血管痙攣、血流緩慢及血小板聚集等有關。治療原理:降低血液粘稠度,維護修復血管的正常功能。
腦供血不全的治療應著眼于保護殘存的神經機能,改善和恢復受損的神經機能,防止其向嚴重的腦缺血類型發展。慢性腦供血不全的治療可以分為藥物和非藥物治療兩部分,藥物治療的原則包括:擴張血管、控制血壓、改善腦血流循環、抗凝溶栓、抗腦水腫、活血化瘀、改善腦代謝及保護神經細胞幾個方面。臨床上通常應用以下幾類藥物。
1、血管擴張劑
常用的有鈣通道阻滯劑,其藥理作用為:(1)擴張血管,增加腦血流量;(2)保護腦細胞,避免腦缺血后神經細胞發生去極化,阻止Ca2’內流及貯鈣細胞器或載體和內質網釋放c a2’進入細胞液中,可減少神經細胞的死亡,減輕組織損害;(3)抗矽脈粥樣硬化作用;(4)維持紅細胞變形能力;(5)抗血小板聚集等。臨床常用于治療腦缺血性血管病變的鈣通道阻滯劑有尼莫地平、尼卡地平和氟桂嗪等。
尼莫地平為第2代ca2’通道阻滯,能松弛血管平滑肌,具有抗缺血、改善微循環作用。在選擇性擴張腦血管、預防和治療腦血管痙攣造成的腦組織缺血性損害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列局部腦缺血具有保護作用。還能有效地防止腦血管痙攣,選擇性擴張腦血管,明顯降低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其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是有效安全的。
組胺類似藥培他啶,對腦血管、心血管,特別是對椎一基底動脈系統有較明顯的擴張作用,顯著增加心、腦及周圍循環血流量,改善血循環,并降低全身血壓,還有輕微的利尿作用。主要用于血管性頭痛及腦動脈硬化,并可用于治療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如腦血栓、腦栓塞、一過性腦供血不足等。
血管擴張劑可增加血流,疏通血管,用于缺血性腦病有一定的療效,但急性腦梗塞現在一般不主張應用腦血管擴張劑,因其可能產生促進腦水腫,腦內盜血和降低血壓等不利影響,不能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失狀態。故一般可考慮在急性期過后應用,尤其是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或慢性腦供血不足時,應用腦血管擴張劑有效。
對擴管藥物的應用,目前仍有爭議。一般認為在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急性期不用。其理由是根據病理生理學研究,腦梗塞后可表現局部充血和局部缺血等不同表現。局部缺血型一般發生在缺血的急性期,如發病3日內,39%表現局部缺血,該病變部位的血管處于麻痹狀態。這時使用擴管藥,對病變區的血管不發生反應。而且由于正常部位的血管擴張,使病變區的血液流向正常腦組織,病變區的血流量更少,即所謂盜血綜合征。故認為在腦梗塞的急性期,應用擴管劑非旦無益,反而有害。
對擴管藥物的應用時間,應根據病人入院時的不同情況而定。如果腦缺血癥狀較輕,無意識障礙及顱內壓增高的表現,CT掃描證實病灶較小,無梗塞后出血(出血和梗塞并存)現象,起病后即可應用;而對中重度腦梗塞,入院時有意識障礙及顱內壓增高表現者,CT顯示腦梗塞面積大,占位效應明顯者,必須先行脫水治療,待病情穩定,癥狀好轉方可應用,一般可掌握在發病2~3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