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炎是口腔黏膜的炎癥,可波及頰黏膜、舌、齒齦、上腭等處。在小兒時期較多見,尤其是嬰幼兒,可單純發病也可繼發于腹瀉、營養不良、急性感染、久病體弱等全身性疾病時。引起口炎的主要有細菌、病毒及真菌。口炎多見于嬰幼兒,發病急速、體溫升高、疼痛明顯,影響說話,小兒可有哭鬧、煩燥、拒食、流涎等現象。
常見的口炎類型有下面幾種
1.潰瘍性口炎
口腔各部位均可發生,常見于唇內、舌及頰黏膜等處,可蔓延到唇和咽喉部。初起黏膜充血、水腫、可有皰疹,后發生大小不等的糜爛或潰瘍,創面覆蓋較厚的纖維素性滲出物形成的灰白色或黃色假膜,邊界清楚,易于擦去,擦后遺留溢血的糜爛面,不久又重新出現假膜。局部疼痛,淋巴結腫大。拒食、煩躁、發熱39℃~40℃。全身癥狀輕者一周左右體溫恢復正常,潰瘍逐漸痊愈;重者可出現脫水和酸中毒。
2.皰疹性口炎
起病時發熱達38℃~40℃,1~2天后,齒齦、唇內、舌、頰黏膜等各部位口腔黏膜出現單個或成簇的小皰疹,直徑2~3mm,周圍有紅暈,迅速破潰后形成潰瘍,有黃白色纖維素性分泌物覆蓋,多個潰瘍可融合成不規則的大潰瘍,有時累及上腭和咽部。在口角和唇周皮膚亦常發生瘡皰疹,疼痛頗劇、拒食、流涎、煩躁,頜下淋巴結經常腫大。體溫在3~5天后恢復正常,病程1~2周。局部淋巴結腫大可持續2~3周。
本病應與皰疹性咽峽炎鑒別,后者由柯薩奇病毒引起,多發生于夏秋季,瘡疹主要發生在咽部和軟腭,有時見于舌但不累及齒齦和頰黏膜,頜下淋巴結腫大。
3.藥物過敏性口炎
服了某種藥物后,使口腔黏膜發生急性炎癥表現。一般在服藥后24小時左右發病。其早期癥狀是口腔黏膜充血,水腫或出現紅斑和水皰等。由于藥物不斷吸收,使早期癥狀逐漸加重并形成黏膜潰爛。這種黏膜潰爛面不同于一般口瘡表現,在其潰爛面上覆蓋血性分泌物,潰面腫脹,常常引起刺激性劇烈疼痛,兒童因疼痛而拒食。
4.念珠菌口角炎
特征是常為雙側罹患,口角區的皮膚與黏膜發生皸裂,鄰近的皮膚與黏膜充血,皸裂處常有糜爛和滲出物,或結有薄痂,張口時疼痛或溢血。此種以濕白糜爛為特征的霉菌性口角炎,應與維生素B2缺乏癥或細菌口角炎區別,前者同時并發舌炎、唇炎、陰囊炎或外陰炎,后者多單發于一側口角,細菌培養陽性(以鏈球菌為主);而念珠菌口角炎多發生于兒童、身體衰弱病人和血液病患者。
溫馨提示:年長病人的口角炎多與咬合垂直距離縮短有關,口角區皮膚發生塌陷呈溝槽狀,導致唾液由口角溢入溝內,故常呈潮濕狀態,有利于霉菌生長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