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律不齊疾病簡介
“心律不齊”指的是心跳或快或慢,超過了一般范圍。心臟自律性異常或傳導障礙引起的心動過速、心動過緩或心律不齊;精神緊張、大量吸煙、飲酒、喝濃茶或咖啡、過度疲勞、嚴重失眠等常為心律失常的誘發因素;心律失常特別多見于心臟病患者,也常發生在麻醉、手術中或手術后。
二、心律不齊癥狀表現
很多心律不齊都沒有任何癥狀。如果有癥狀,一般為下面幾種。
嚴重疾病引起的心律不齊,多伴有一些癥狀,常見有頭暈、胸悶、胸痛、氣急、多汗、顏面蒼白、四肢發冷、抽搐、昏迷等。輕微的心律不齊仍可以照常工作和學習。
三、心律不齊疾病類型
1、竇性心跳過緩(Sinus Bradycardia)
心跳每分鐘60次以下,跳動規則,平時有做運動的人,因為運動使心臟功能增強,所以在休息狀態下,心臟只要跳動40-60次,便可維持正常血液循環,這是運動的好處,若心跳在30次/分以下,通常代表有傳導異常,需請醫師檢查。
2、期外收縮早期收縮(Ectopic beat,Premature beat)
在心臟某處發出異常電波,使心臟多跳動了—下,若發生頻率不高,通常影響不大,若發生頻率高,或連續兩個以上期外收縮—起發生,則易引起更嚴重的心律不齊,對心臟功能有影響。
3、心房顫動,心房撲動(Atrial Fibrillation, Atrial Flutter)
這種心律不齊,通常代表有潛伏心臟病的可能,但甲狀腺功能亢進,長期控制不良也會引起這種心律不齊。
發作時心房收縮可達到每分鐘350次,因為收縮速度太快,反而沒有達到幫浦之收縮作用,心房只是在顫動,血液—直在心房空轉,只有靠重力作用將心房的血液輸送到心室,再由心室打到心臟以外,因此心輸出量比正常減少25%,因為血液在心房停留的時間較久(空轉的關系),容易產生血凝塊,若不幸血凝塊被輸送到心臟以外的血管,就會造成血管栓塞,腦中風及肺梗塞等合并癥。
4、沃夫·柏金森·懷特癥候群(WPW Syndrome)
這是—種先天心臟神經系統異常,在心臟正常的傳導神經外多長了—條或數條異常神經,當電波跑到該異常神經時,容易發生短路,造成電波在心房與心室間的異常神經回路循環,常造成陣發性心室上心跳過速,心跳在150次/分以上,大部分病人在靜止心電圖,就可看到WPW的異常圖型,但心跳過速,會不定期發作,幸好發作時導致死亡之機率不高。
5、竇性心跳過速(Sinus Tachycardia)
心跳每分鐘在100-150次,跳動規則,通常與生理改變有關,例如:運動,體溫上升(發燒),緊張,甲狀腺功能亢進等;若心跳每分鐘超過150次,通常代表是其它的心律不齊發作。
6、竇性心律不齊(Sinus Arrhythmia)
量脈搏時會發現心跳不規則,做心電圖后,若證明只是竇性心律不齊,表示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需要處理。竇性心律不齊通常與呼吸周期造成胸腔內壓力改變,心臟借著跳動速度改變,以調節心臟血液的填充及輸出量,是正常生理現象。
7、陣發性心室上心跳過速(PSVT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在心房某處發生—個異常電波,該電波經過心臟內的異常神經傳導路徑,造成心跳很快,達到每分鐘150-250次,但心跳仍然規則,發作時,病人會感到心悸。胸悶。
或頭昏,若無治療,發作可延續數分鐘至數十小時之久,這種發作若無潛伏的心臟病,致死機率很低,發生原因:先天性心臟傳導神經系統異常,心臟病,來自心臟外部之刺激如:甲狀腺功能亢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