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動脈瘤系指腦動脈壁的異常膨出部分,是引起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見原因。病因尚不甚清楚,但以先天性動脈瘤占大部分。任何年齡可發病,40-66歲常見。
顱內動脈瘤手術治療方案
顱內動脈瘤病人發生了蛛網膜下腔出血應早期手術(夾閉瘤蒂或栓塞動脈瘤),術中采取保護腦的措施,術后擴容治療。目前對于腦前半循環動脈瘤及后半循環的動脈瘤、椎基底動脈連接部動脈瘤、小腦前下動脈及小腦后下動脈動脈瘤在蛛網膜下腔出血后早期手術,而對基底動脈及大腦后動脈第一部分的動脈瘤多等待其神經癥狀改善及穩定后再手術。
經研究發現:有蛛網膜下腔出血的Ⅰ、Ⅱ級病人越早手術越好,以防再出血;有意識障礙及神經系統體征、嚴重腦膜刺激癥者一旦臨床情況穩定并有好轉的,應即刻手術;對Ⅴ級病人除非有危及生命的血腫需要清除,否則,無論手術與否效果都不好。出血后48h內紅細胞尚未溶解,氧合血紅蛋白很少,不至于引起血管痙攣。如果等待數天血塊與血管或動脈瘤粘連緊密,血塊溶解及血紅蛋白釋出,動脈發生痙攣,此時不僅增加了手術困難,而且即使清除了積血也不能防止動脈痙攣。
總之,早期手術可避免再出血,并可清除蛛網膜下腔出血以緩解致命性的動脈痙攣。早期手術除了夾閉動脈瘤外,還可行基底池引流。這樣處理比單純夾閉動脈瘤的效果好。可用經顱超聲監測動脈瘤出血后動脈痙攣的程度。早期手術的缺點是因為有腦水腫使動脈瘤的暴露困難,容易損傷腦組織及術中引起動脈瘤破裂。然而因血壓不正常、顱內壓過高,急性心、肺疾患等,需要一定時間進行術前準備而推遲手術也是合理的。控制性低血壓在腦動脈瘤手術中得到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