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顱內動脈瘤非手術治療
主要目的在于防止再出血和控制動脈痙攣等,適用于下述情況:
①病人病情不適合手術或全身情況不能耐受開顱;
②診斷不明確需進一步檢查;
③病人拒絕手術或手術失敗;
④作為手術前后的輔助治療手段。
(1)控制性低血壓:是預防和減少動脈瘤再次出血的重要措施之一,但不宜降得過多,最好用經顱超聲監測,因為出血后顱內壓增高,若再伴有動脈痙攣,腦供血已相應減少,血壓降得過低會造成腦灌注不足而引起損害。
(2)降低顱內壓:甘露醇不僅能降低顱內壓,增加腦血流量,推遲血-腦脊液屏障損害并減輕腦水腫,還能增加手術中臨時阻斷腦動脈的時間,動物試驗證實甘露醇對腦組織有保護作用,在其保護下,缺血腦組織的腦電波能恢復得較好,維生素E加地塞米松和甘露醇有很強的抗水腫作用,如再加上人造血效果更佳,給蛛網膜下腔出血的Ⅱ及Ⅳ級病人可使用甘露醇,每小時給20%甘露醇1.5mg/kg,以后2天增加20%,臨床癥狀顯著進步。
(3)腦脊液引流:腦動脈瘤出血后急性期在腦表面及腦內可有大量積血使顱內壓增高,需做腦室引流等降低顱內壓力,才能在手術時分離開腦組織進至動脈瘤,有的因小的血腫或凝血塊阻塞室間孔或大腦導水管,引起急性腦積水而出現意識障礙,需做緊急的腦室引流,腦動脈瘤出血后的慢性時期由于基底池等的粘連,也會引起腦積水,顱內壓也可能正常,但病人的腦室擴大,同時出現反應遲鈍等癥狀,行腦室引流會使情況改善。
2、顱內動脈瘤的手術治療
顱內動脈瘤病人發生了蛛網膜下腔出血應早期手術(夾閉瘤蒂或栓塞動脈瘤),術中采取保護腦的措施(甘露醇,巴比妥類藥,異氟烷),術后擴容治療,目前對于腦前半循環動脈瘤及后半循環的動脈瘤,椎基底動脈連接部動脈瘤,小腦前下動脈及小腦后下動脈動脈瘤在蛛網膜下腔出血后早期手術,而對基底動脈及大腦后動脈第一部分的動脈瘤多等待其神經癥狀改善及穩定后再手術。
麻醉多用全身麻醉,麻醉前予鎮靜劑及止痛劑,對于巨型動脈瘤或復雜的動脈瘤,特別是基底動脈動脈瘤,有人主張在深低溫下停止血液循環,并用巴比妥類藥物保護組織。
必要的器械有手術顯微鏡,顯微手術器械,雙極電凝器,無損傷性臨時血管阻斷夾,以及各種不同形狀,角度,大小的動脈瘤夾,動脈瘤夾應光滑有彈性,無裂紋,有槽,強度可靠,既能造成內膜一定的創傷使之粘連緊密,又不會夾斷或劃破管壁;既能開閉自如,又能長久固定在夾閉位置上,不因動脈搏動而移位,脫落或斷裂,夾持要細巧,有各種角度,易于開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