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在6個月2歲之間的嬰兒之間發病率最高,小兒腹瀉也是引起小兒營養不良的和生長發育障礙的主因。綜合來講,小兒腹瀉的原因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大類。
腸道內感染
由于細菌、病毒、真茵或原蟲等,隨食物進入消化道,或通過污染的用具、手、玩具傳播,或食物腐敗、變質、細菌繁殖后的食物進入體內,引起消化道疾病,出現腹瀉。
1、病毒感染
在寒冷季節嬰幼兒的腹瀉約80%由病毒感染引起,最常見的是輪狀病毒的感染,(常發生在每年的10-12月,又稱為秋季腹瀉),其次有星狀和杯狀病毒,腸道病毒(包括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腸道腺病毒)諾沃克病毒、冠狀病毒等。
2、細菌感染
細菌引起的腹瀉以致病毒性大腸桿菌和痢疾桿菌感染最常見,常發生在每年的6-8月,又稱夏季腹瀉。
(1)致腹瀉大腸桿菌
根據引起腹瀉的大腸桿菌不同致病毒性和發病機制,已知菌株可分為5大組。
A、致病性大腸桿菌
它侵入人體腸道后,粘附在腸粘膜上皮細胞,引起腸粘膜微絨毛破壞,皺壁萎縮變異,粘膜充血,水腫而致腹瀉,可累及全腸道。
B、產毒性大腸桿菌
可粘附在小腸上皮刷狀緣,在細胞外繁殖,產生不耐熱腸毒素和耐熱腸毒素,引起腹瀉。
C、侵襲性大腸桿菌
可直接侵入小腸粘膜引起炎癥反應,也可粘附和侵入結腸粘膜,導致腸上皮細胞炎癥和壞死,引起痢疾樣腹瀉,此菌與志賀菌相似,兩者抗原有交叉反應。 D、出血性大腸桿菌:粘附于結腸產生于志賀桿菌相似的腸毒素,引起腸粘膜壞死和腸液分泌,致出血性腸炎。
E、粘附一集聚性大腸桿菌
以集聚方式粘附于下段小腸和結腸粘膜致病,不產生腸毒素,也不引起組織損傷。
(2)空腸彎曲菌
腸炎有關的彎曲菌有空腸型、結腸型和胎兒亞型3種。致病菌直接侵入空腸、回腸和結腸粘膜,引起侵襲性腹瀉,某些菌株也會產生腸毒素。
(3)耶爾森菌
除侵襲小腸、結腸粘膜外,還可產生腸毒素,引起侵襲性和分泌性腹瀉。
(4)真菌
致腹瀉的真菌有念珠菌、曲菌、毛霉菌,小兒以白色念珠菌為多見。 (5)寄生蟲:常見為藍氏賈第鞭毛蟲、阿米巴原蟲和隱孢子蟲等。
腸道外感染有時亦可產生腹瀉癥狀,如患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泌尿道感染、皮膚感染或急性傳染病時,可由于發熱、感染原釋放的毒素、抗生素治療,直腸局部激惹(膀胱感染)作用而引起消化功能紊亂導致腹瀉,在醫學上稱之為癥狀性腹瀉。有時病原體(主要是病毒)可同時感染腸道。
濫用抗生素也可引起腹瀉,除了一些抗生素可降低碳水化合物的轉運和乳糖酶水平之外,腸道外感染時長期大量地使用廣譜抗生素可引起腸道菌群紊亂,腸道正常菌群減少,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難辨梭狀芽胞桿菌或白色念珠菌等可大量繁殖,引起藥物較難控制的腸炎,有學者稱之為抗生素相關性腹瀉。
溫馨提示
小兒腹瀉的感染性原因多是由食物不干凈引起,媽媽們除了日常保證寶寶飲食數量外,也要讓寶寶遠離受污染的食品或者過期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