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性膀胱炎這種疾病在臨床上被視為一種癌前病變,其危害可想而知。腺性膀胱炎沒有特異性的癥狀,因此對于疾病的早期發現有著一定的困難。腺性膀胱炎的確診便需要做詳細的檢查,以下是腺性膀胱炎都需要做哪些檢查。
一、腺性膀胱炎的檢查方法
實驗室檢查
尿液化驗可發現白細胞或膿細胞、紅細胞和蛋白。中段尿培養有大腸埃希桿菌或其他細菌生長。
其他輔助檢查
1、B超檢查
表現為膀胱壁增厚或膀胱內占位性病變,但難以與膀胱腫瘤鑒別。
2、膀胱鏡檢查及活檢
對明確診斷有重要的作用。
膀胱鏡下的特點為
(1)好發于膀胱頸口、三角區,膀胱頸口以3~9點處為主。
(2)乳頭狀物表面光滑。幾乎無血管長入。
(3)不呈浸潤性生長。
3、靜脈腎盂造影 少數病人顯示腎輸尿管積水。
二、腺性膀胱炎的類型
腺性膀胱炎好發于膀胱三角區、膀胱頸部及輸尿管口周圍。根據病變形態可分為:
1、濾泡樣水腫型
表現為片狀浸潤型的濾泡狀水腫隆起或絨毛樣增生,臨床以此型為常見。
2、乳頭狀瘤樣型
表現為帶蒂的乳頭狀物,粘膜充血、水腫,容易誤診為乳頭狀瘤。
3、慢性炎癥型
表現為局部粘膜粗糙,血管紋理增多。
4、粘膜無顯著改變型
粘膜大致正常,隨機活檢時發現,此型較易漏診。腺性膀胱炎部分病例可發展成腺癌,也可與腺癌并存,有學者認為腺性膀胱炎為膀胱癌的癌前病變。因此,對本病應長期隨訪,定期行膀胱鏡檢查并取活檢。
三、腺性膀胱炎的診斷鑒別
1、急性膀胱炎
主要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尿常規見大量膿細胞、紅細胞。膀胱鏡檢查和黏膜活檢可資鑒別。除根據病史及體征外,需做中段尿液檢查。尿液中有膿細胞和紅細胞。為及時治療,可先將尿涂片行革蘭氏染色檢查,初步明確細菌的性質,同時行細菌培養、菌落計數和抗生素敏感試驗,為以后治療提供更準確的依據。血液中白細胞升高。在急性膀胱炎時,忌行膀胱鏡檢查。
2、間質性膀胱炎
為痛性膀胱炎,表現有日夜尿頻,在膀胱充盈時有劇痛,排尿后減輕為其特征性癥狀。恥骨上、膀胱區有明顯疼痛,觸及飽滿的膀胱,并有壓痛,膀胱鏡檢查和黏膜活組織檢查可鑒別。需詳細進行全面的泌尿生殖系統檢查,以明確有無慢性腎臟感染,男性病人需除外陰莖頭包皮炎、前列腺精囊炎;女性病人應排除尿道炎、尿道憩室、膀胱膨出、陰道炎和尿道口處女膜傘或融合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