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白斑多見于50歲前后的更年期女,病程長短不一,長者可達數十年。好發部位在陰蒂、小陰唇和大陰唇內側溝間,有時發生于前庭、陰道及尿道口、后聯合等處常呈對稱性。中醫認為此病與肝、腎、脾三臟器關系密切。
1.血虛化燥
脾為生血之源,脾虛則血虛,且久病耗傷氣血,則沖任血虛,外陰肌膚失于血養,使皮膚干燥而致病。此型主要特點為外陰皮膚變白,干燥無光澤,夜間瘙癢明顯加重。
2.肝腎陰虛
久病或年老體弱,肝腎不足或性生活過度,腎精受損,精血兩傷,不能潤膚而致外陰干枯。表現為陰部刺癢,夜間為重,外陰萎縮,病損處干燥薄脆,嚴重者大陰唇扁平,小陰唇消失,陰道口縮小。
3.脾腎陽虛
脾腎陽虛,則虛寒內生,沖任虛寒,陰部失去溫煦,陽寒凝滯陰部肌表,氣血流通受阻,故外陰皮膚變色萎縮,外陰皮膚變白,萎縮與增厚粗糙相間。
4.肝經濕熱
女性長期心情不悅可致肝氣郁結不舒,肝氣郁久化熱,濕熱之邪流注下焦,浸漬外陰而致病。此型患者的陰部皮膚黏膜色素減退、粗糙、皺裂、紅腫而癢,抓破處流黃水,有濕癥樣改變,局部灼熱痛,帶下多而黃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