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酸結石在尿路結石中所占的比例,國外報告為10-15%,國內報告為14-24%。發病率僅次于草酸鈣結石。多年來,對尿酸結石的藥物治療已日趨完 善,大多數尿酸結石可以采用溶石治療。現已證實,高尿酸尿、尿量不足和持久性酸性尿是促發尿酸結石形成的因素,而逆轉上述三個因素是防治尿酸結石的基礎。那么就由小編我來為大家介紹下治療泌尿系結石會用到的藥物有哪些。
1、飲食控制
為降低尿尿酸,應采取低嘌呤飲食即嚴格限制鮮肉、魚、禽類及肝腎胰等動物內臟的攝入,白菜、胡桃和栗子也應減少。禁飲烈性酒,因其可加重高尿酸血。增加尿量可以降低尿中尿酸的濃度,減少尿酸沉淀,促進小結石排出,也有利于感染尿的引流。每日尿量要求2—3升。
2、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的目的減少尿酸過度生成,提高尿pH而增加尿酸的溶解度。
別嘌呤醇
控制高尿酸尿及可能存在的高尿酸血癥。正常血尿酸應少于6.5mg%,24小時尿尿酸應少于750mg。防治時首先應采用飲食控制,避免高嘌呤飲食。如飲食控制的效果欠佳,則需采用別嘌呤醇治療。
別嘌呤醇是黃嘌呤氧化酶抑制劑,阻斷次黃嘌呤向黃嘌呤及黃嘌呤向尿酸的轉化過程。和尿酸相比,次黃嘌呤和黃嘌呤在尿中的溶解度較高,罕見產生結石,但黃 嘌呤大量排泄時亦可形成黃嘌呤結石。別嘌呤醇的另一作用方式是抑制核苷酸合成,最終導致尿酸生成減少。 口服別嘌呤醇后迅速吸收,2/3在肝臟經黃嘌呤氧合酶代謝為羥基嘌呤,后者經腎臟排泄。半衰期為2—3小時,在腎功減退的病人亦很有效。別嘌呤醇劑量應根 據血清尿酸及24小時尿尿酸水平而決定。一般為300mg/d。因為多數尿酸結石病人限制飲食后,尿尿酸恢復正常,故不必常規應用別嘌呤醇。別嘌呤醇只用 于嚴重高尿酸尿和或伴有高尿酸血癥的病人。 別嘌呤醇的常見副作用為皮疹伴寒戰發燒,還可誘發急性痛風等。因為別嘌呤醇可能有致畸作用,故禁用于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堿化尿液藥物
堿化尿液是溶解和預防尿酸結石的關鍵。尿酸是一種弱有機酸,pKa為5.5。在溶液中尿酸以兩種形式存在即相對不溶的游離尿酸和相對溶解的尿酸鹽離子。 尿pH決定著這兩種形式的比例。pH升高,尿酸則轉變為易溶于水的尿酸鹽離子。例如,尿酸的溶解度隨尿pH升高而增大。尿pH5.0時,尿酸溶解度為 60mg/L;pH6.0時則為200mg/L;pH7.0時為1580mg/L。由此可見,尿液堿化時,不易溶解的尿酸轉化為易溶解的尿酸陰離子。當尿 pH接近7.0時,不僅可溶解尿酸結石,而且可防止結石復發。但銨的尿酸鹽例外,其性質與感染性結石相似。尿液堿化溶石的方法包括口服、靜脈和局部灌注法三種。
口服藥溶石
這是最簡便易行的方法,病人完全可以在門診治療。門診病人應學會自己測定尿pH值并隨時調整堿化藥物的劑量。常用藥物有碳酸氫鈉、枸櫞酸鉀和枸櫞酸酸合 劑等。理想的尿pH應保持在6.5—6.8之間。不可過度堿化,否則可在尿酸結石表面形成磷酸鹽外殼從而阻止其進一步溶解。另外,還應告訴病人,因結石變 小而下降至輸尿管時可引起完全梗阻。
碳酸氫鈉片
優點是攜帶方便、價格低廉。但長 期口服可引起上腹部脹痛、暖氣,可增加尿鉀排出。高血壓及心臟病患者長期服用,可因鈉潴留而加重病情。治療時間較長,多需3—12個月。一般劑量每日6— 8g,分四次口服,使尿液pH維持在6.5—6.8。為減少碳酸氫鈉的用量,Freed推薦加用乙酰唑胺為輔助藥。乙酰唑胺是碳酸酐酶抑制劑,能減少腎小 管H#+[+]的分泌和增加HCO3-的分泌,從而導致尿液堿化并有利尿作用。具體用法:碳酸氫鈉每日4—6g,乙酰唑胺每日500—750mg,分次口 服,即可達到理想的尿pH值,水鈉潴留不再出現。但乙酰唑胺可引起低枸櫞酸尿和高鈣尿,故有含鈣結石形成的危險。
枸櫞酸合劑
組成成分為枸櫞酸40g、枸櫞酸鈉60g、枸櫞酸鉀60g和橙皮浸膏6g,單糖漿加水至600ml。每日三次,其量要足以維持尿pH在6.5—6.8之 間。Pak認為枸櫞酸鈉不能防止尿酸結石病人發生含鈣結石。五名尿酸結石病人,在用枸櫞酸鈉或碳酸氫鈉治療期間并發含鈣結石。枸櫞酸鈉可以使尿pH升高, 尿酸溶解度增大,同時大量鈉離子從尿排出,會形成單鈉尿酸鹽,尿中草酸鈣等鈣鹽易附著其上而形成結石。枸櫞酸鉀同樣使尿pH值升高致尿酸溶解度增加,大量 鉀離子從尿中排出形成單鉀尿酸鹽,但尿酸鉀的溶解度極高;再因無大量鈉離子排出,尿中尿酸鈉形成減少,在尿液中仍保持非飽和狀態,抑制了草酸鈣等結石的形 成。因此,枸櫞酸鉀預防尿酸結石及含鈣結石明顯優于枸櫞酸合劑和碳酸氫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