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癌是發生在甲狀腺上的腫瘤疾病。甲狀腺是人體內分泌腺中最大的腺體,位于頸部前下方,由左右兩個側葉和連接兩葉下部的峽部組成。頸部前方最突出的部位是甲狀軟骨,它的下方與環狀軟骨相連。峽部位于球狀軟骨下方,它的下緣相當于第4氣管環水平。甲狀腺兩葉緊貼氣管兩旁,從峽部向上到環狀軟骨、甲狀軟骨區域,向下達鎖骨水平。左右兩葉后部位于胸鎖乳突肌下方。甲狀腺癌晚期死亡前的征兆?
甲狀腺癌病理學上一般分為乳頭狀癌、濾泡狀腺癌、未分化癌和髓樣癌四類。
1、甲狀腺乳頭狀癌
甲狀腺乳頭狀癌腫塊一般較小,發展變化較慢,但早期就可有轉移,往往首先發現的病變就可能是轉移灶,40歲以前良性腫塊比較多見,可能20~30年沒有進展,晚期50~60歲以上病人則進展較快。
甲狀腺乳頭狀癌發生淋巴結轉移時,多局限于甲狀腺區域,以鎖骨上,少數病例可出現腋窩淋巴結轉移,部分病例可出現甲狀腺峽部上方的哨兵淋巴結腫大,可能有約50%的患者發生區域淋巴結轉移。
少部分病例通過血行途徑轉移,主要為肺部轉移,可在肺部形成幾個腫瘤結節或使整個肺部呈現雪花狀,患者可荷瘤維持相對正常的肺功能10~30年,成為甲狀腺切除術后體內甲狀腺素的唯一來源,導致阻塞性和限制性肺病。遠處轉移還可發生在骨等處。
2、甲狀腺濾泡狀癌
濾泡癌發展也比較慢,特點是血行播散快,多有遠處轉移,可到骨組織及肺,由于其組織細胞學近似甲狀腺濾泡結構,可具有吸碘功能,因此,少數病人可表現為甲亢,吸131I率升高,晚期腫瘤發展較大時,還可引起上腔靜脈壓迫綜合征,診斷甲狀腺濾泡狀癌的可靠指標是血管和包膜侵犯,以及發生遠處轉移,可完整切除病灶的病例約為1/2~2/3。
由于甲狀腺濾泡狀癌較多侵犯血管,可以發生局部侵犯和經血道遠處轉移,與甲狀腺乳頭狀癌相比,發生頸部和縱隔區域的淋巴結轉移較少,約為8%~13%,其他臟器,如腦,膀胱和皮膚等也可累及,較少出現成骨性改變,可有利于口服核素碘后,通過內照射進行放射治療,甚至可過度分泌甲狀腺激素。
3、甲狀腺髓樣癌
甲狀腺C細胞起源于神經嵴,與腎上腺髓質細胞,即所謂APUD細胞(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 cell)。大部分的甲狀腺髓樣癌與定位于第10號染色體q11.2的RET癌基因有關。
甲狀腺髓樣癌的早期即侵犯甲狀腺的淋巴管,并很快向腺體外的其他部位以及頸部淋巴結轉移,也可通過血道發生遠處轉移,轉移至肺,這可能與髓樣癌缺乏包膜有關。
4、甲狀腺未分化癌
由于甲狀腺未分化癌的惡性程度高,病情發展非常迅速,侵犯周圍的組織器官,如氣管,甚至在氣管與食管間隙形成腫塊,導致呼吸和吞咽障礙,首診時已有頸部淋巴結轉移的患者為90%,氣管受侵犯的患者為25%,通過血道已發生肺轉移的患者為50%。
5、少見的甲狀腺癌
甲狀腺鱗癌較罕見,約占甲狀腺惡性腫瘤的1%,在人群中的發生率約為2%~3%,主要來源于日本,也可以是甲狀腺乳頭狀癌廣泛化生,還可以來自甲狀腺舌骨管或腮裂組織,部分原發性甲狀腺鱗狀上皮癌伴有胸腺樣成分(carcinoma showing thymus-like element,CASTLE),來自異位胸腺或腮裂囊殘留組織,其預后較好,發病年齡多超過50歲,無明顯性別差異,較早出現侵犯和壓迫周圍器官的癥狀,即聲音嘶啞,晚期侵犯兩側葉,質地硬,固定,邊界不清,伴有氣管受壓,頸部淋巴結腫大,預后差,目前治療方法是盡量切除腫瘤加根治性手術或放射治療。
甲狀腺癌晚期死亡前的征兆?甲狀腺癌晚期癥狀的出現給甲狀腺癌的治療增加了難度,在選擇合理治療方法的同時應積極配合中藥進行治療,積極有效的控制甲狀腺癌晚期癥狀是甲狀腺癌治療的主要方面,中藥治療在甲狀腺癌的整個治療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臨床意義,除此之外,還應做好甲狀腺癌患者的護理工作,以期能取得更佳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