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張性頭痛是由于頭部與頸部肌肉持久的收縮所致,而引起這種收縮的原因有三:
(1)作為焦慮或憂郁伴隨精神緊張的結果;
(2)作為其他原因的頭痛或身體其他部位疼痛的一種繼發癥狀;
(3)由于頭、頸、肩胛帶姿勢不良所引起。
該病臨床上極為常見,以女性為多,多在30歲前后發病,心理治療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導致緊張性頭痛的原因主要有繁重的學習和工作壓力造成的精神緊張、情緒異常以及睡眠嚴重不足等,使人體的腦血管供血發生異常,引起腦血管痙攣,從而導致頭痛。痛楚的范圍通常是對稱的,由后枕伸延到前額,頭痛維持大約數小時,病發其間,頭痛每日法作,通?;颊卟粫煊X到頭痛是與精神緊張有關,但當經過仔細的查問,不難發現患者的緊張情緒與頭痛的直接關系。澳洲醫學權威Dr J.Murtagh 于1994年的著作中指出,緊張性頭痛除了精神因素以外,頸脊椎的功能失常也是引致緊張性頭痛的主要成因。
發病機制
緊張型頭痛雖然是一種常見的頭痛病,但對其發病機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確,近年研究狀況概述如下:
TTH與顱周肌肉疾患的關系
自1940年以來,文獻中就對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加以論述,但肌肉疾患是TTH的原因還是結果,或只是TTH發病機制中的因素之一,至今尚無結論。
Peterson等(1995)對一組TTH患者就其頭痛時發生在頭部疼痛肌肉位置的特異性(site specificity)做了研究,他們采用自我分級評定法(subjective self-report rating)檢測5處肌肉,包括額肌,顳肌,嚼肌,頭夾肌和斜方肌的疼痛及肌肉緊張(muscle tension)程度,并觀察這些肌肉的肌電活動水平,雖然對每塊肌肉都做了詳細的定量觀察,結果并未發現肌肉疼痛和肌緊張程度與肌電活動水平之間有顯著的關系,Jensen等(1998)對其亞型CTTH和ETTH各28例,通過觸痛定量,壓痛闊值,熱痛閾值和顳肌及斜方肌肌電活動進行觀察,結果發現在CTTH伴有顱周肌肉疾患者,其觸痛顯著,對機械性刺激的疼痛呈過敏反應,即觸痛越顯著,其對機械性刺激反應也越敏感,并且肌電活動也顯著增加,但對熱痛刺激閾值并無異常,在ETTH患者則上述改變均不明顯,近年來Bansevicius等(1999)對TTH患者的肌肉疼痛,緊張和肌電反應之間也進行了相關性研究,實驗對疼痛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記錄前額,左右顳肌,頸部和左右肩部肌肉的疼痛程度,并同時描記該部位淺層肌電活動,另對緊張(tension)和疲倦(fatigue)采用問詢方式,由患者自我評定,也按VAS方法記錄,通過上述定量研究發現:疲倦和疼痛之間,在全部實驗過程中有顯著相關性,疲倦猶如頭痛的一部分,即頭痛時間越長,疲倦感覺越顯著;但緊張和疼痛之間相關性較弱,僅在后實驗期有相關性,且只見于頸部肌肉,至于肌電活動和疼痛之間,肌電活動和疲倦之間,緊張與疲倦之間均無相關性,因此作者認為緊張在TTH中的作用并不突出。
總之,上述舉例表明:TTH的發病機制尚在從多方面進行研究,至今包括頭痛和肌肉之間的關系,頭痛和抑郁之間的關系,甚至“緊張”是指肌肉緊張還是精神心理學的概念均存在著不同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