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癱瘓釋義編輯本段
癱瘓釋義
癱瘓是肢體不能自主活動的表現。由于神經技能發生障礙,身體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喪失運動能力/比喻機構渙散;不能正常進行工作。癱瘓是指隨意動作的減退或消失,臨床上將癱瘓分為功能性癱瘓和器質性癱瘓兩類。前者由心因性引起,即癔癥性癱瘓。器質性癱瘓按照病變的解剖部位可分為上運動神經元癱瘓、下運動神經元癱瘓和肌病癱瘓。
身體任何部位運動的感覺或功能完全或部分喪失。可見于腦血管意外后遺癥以及神經系統其他一些疾病,比喻機構渙散、混亂,不能正常工作。
①又稱“麻痹”。人體某一部分隨意運動的減弱或喪失。因嚴重程度不同,可分為完全癱瘓和不完全癱瘓。其中,一側上肢或下肢運動功能喪失,稱“單癱”;一側上下肢運動功能喪失,稱“偏癱”;兩下肢運動功能喪失,稱“截癱”;兩側上下肢運動功能喪失,稱“四肢癱”。
②比喻組織機構失去作用,不能正常工作:鐵路全線癱瘓。
癱 : 癱(癱) tān 神經機能發生障礙,肢體不能活動:癱瘓。截癱。偏癱。面癱。四肢癱。
瘓 : 瘓 huàn 〔癱瘓〕見“ 癱”。
2癱瘓鑒別診斷編輯本段
癱瘓鑒別診斷
(一)周圍神經病變所致的單癱 周圍神經病變所致的單癱呈下運動神經元癱瘓的特征,即呈弛緩性癱瘓。肌肉萎縮明顯,腱反射減低或消失,有感覺障礙、疼痛、血管運動障礙及營養障礙等癥狀和體征。
1.前根或前角細胞病變癱瘓呈節段性。單純前角的病變無感覺障礙,急性者為急性灰質炎,慢性者為進行性脊肌萎縮癥,肌萎縮較癱瘓更明顯,并有肌束顫動。脊髓空洞癥及前角時可發生類似的慢性癱瘓,但有節段性痛、溫覺喪失而觸覺存在的感覺分離。前根損害常因后根同時受損而伴有根性疼痛和節段性感覺障礙。神經根病變的常見原因是脊膜及脊椎的腫瘤、炎癥、結核、外傷及椎間盤突出等。
2.神經叢病變為整個上肢或下肢癱瘓且伴有感覺障礙。臂叢損害時整個上肢肌肉呈弛緩性癱瘓,臂部以下的各種感覺消失,可由臂叢神經炎、外傷、腫瘤壓迫等引起。單側上肢近端肩部肌肉癱瘓和萎縮而上部外側有感覺障礙者屬臂叢上干型損害,可由產傷、穿刺或跌傷等引起。臂叢下干損害是南昌手的小肌肉癱瘓萎縮而腕及小指不能屈曲的尺側感覺缺失,并可有霍納綜合征,可由肺尖腫瘤、鎖骨骨折、頸肋、肱骨頭骨折或脫位、手臂突然向上牽拉、肩關節過度伸展等引起。腰叢損害時或表現為整個下肢癱瘓和感覺缺失,可由脊柱結核或脫位、穿通傷、腰大肌膿腫、盆腔腫瘤的壓迫等引起。
3.周圍神經病損時為該神經支配的肌肉或肌群的癱瘓及其分布范圍的感覺減退或消失,相應腱反射消失,長期的嚴重損害往往有萎縮。多由局部外傷、骨折、脫、壓、缺血等引起。
(二)脊髓病變所致的單癱 脊髓病變一般產生截癱,但脊髓半側損害如位于胸髓部進可產生同側下肢的上運動神經元性單癱及深感覺障礙,對側下肢痛溫覺障礙,稱為脊髓半切綜合征。可由脊髓腫瘤、外傷、炎癥、多發癥硬化等引起。
(三)大腦病變所致的單癱 皮質運動區病損可出現上運動神經元性單癱,如病變位于中央前回下部則出現上肢痙攣性癱瘓,以上肢遠端為重,肌萎縮少見。如病變位于中央前回上部則出現下肢痙攣性單癱。這種單癱如病變同時累及中央后回可伴有感覺障礙。多數情況下,上肢癱瘓伴有運動性失語和中樞性面癱。病因以腫瘤、血管性、炎癥及外傷多見。
3癱瘓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編輯本段
癱瘓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
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亦稱中樞性癱瘓,是由皮層運動投射區和上運動
中樞性癱瘓神經元徑路(皮層脊骨髓束和皮層腦干束)損害而引起。因癱瘓肌的肌張力增高,故又稱痙攣性癱瘓或硬癱。因為纖維束的纖維和細胞排列得相當緊密,故上運動神經元癱瘓多為廣泛性的,波及整個肢體或身體的一側。
4癱瘓病因和機理編輯本段
癱瘓病因和機理
凡皮層運動投射區和上運動神經元徑路受到病變的損害,均可引起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常見的病因有顱腦外傷、腫瘤、炎癥、腦血管病、變性、中毒、以及內科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血卟啉病、大紅細胞性貧血及維生素B12缺乏等。
5癱瘓臨床表現編輯本段
癱瘓臨床表現
同于病變損害的部位不同,在臨床上可產生不同類型的癱瘓,如單癱、偏癱、截癱、四肢癱等,盡管癱瘓的表現不同,但它們都具有相同的特點,即癱瘓肌肉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淺反射消失、出現所謂連帶(聯合)運動和病理反射,癱瘓肌肉不萎縮,電測驗無變性反應。
6癱瘓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編輯本段
癱瘓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
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亦稱周圍性癱瘓。是脊髓前角細胞(或腦神經運動核細胞)、脊髓前根、脊周圍神經和腦周圍神經的運動纖維受損的結果。
7癱瘓起因編輯本段
癱瘓起因
癱瘓與多種不同的健康狀況有關。最常見的包括:脊椎受傷、腦部受傷、多種硬化癥、腦性麻痹、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脊椎外露、中風、橫向脊髓炎、后小兒麻痹癥候群、部分運動共濟失調癥、脊髓空洞癥及某種肌肉營養不良癥。
1、單癱多見于大腦中動脈病變如腦出血腦梗死腦血管狹窄腦外傷腦腫瘤等影響皮質運動區。
2、偏癱常見于大腦中動脈分支的豆紋動脈供應區出血或閉塞腦腫瘤腦膿腫脫髓鞘病以及皮質下白質中的膠質瘤等影響內囊部位病變滁偏癱外還可有偏身感覺障礙和偏盲。
3、交叉性癱瘓多為腦干病變常見于腦干血管病變炎癥腫瘤外傷等。
4、截癱常見于脊髓感染腫瘤外傷壓迫脫髓鞘改變等。
5、周圍神經性癱瘓常見于肌萎縮性側柬硬化單神經炎多發性神經炎感染中毒血管病變腫瘤及全身性疾病。
6、肌肉病變和神經肌肉接頭處病變導致的癱瘓常見于重癥肌無力多發性肌炎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周期性麻痹等
8癱瘓分類編輯本段
癱瘓分類
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
亦稱中樞性癱瘓,是由皮層運動投射區和上運動神經元徑路(皮層脊骨髓束和皮層腦干束)損害而引起。因癱瘓肌的肌張力增高,故又稱痙攣性癱瘓或硬癱。因為纖維束的纖維和細胞排列得相當緊密,故上運動神經元癱瘓多為廣泛性的,波及整個肢體或身體的一側。
病因和機理:凡皮層運動投射區和上運動神經元徑路受到病變的損害,均可引起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常見的病因有顱腦外傷、腫瘤、炎癥、腦血管病、變性、中毒、以及內科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血卟啉病、大紅細胞性貧血及維生素B12缺乏等。
臨床表現:同于病變損害的部位不同,在臨床上可產生不同類型的癱瘓,如單癱、偏癱、截癱、四肢癱等,盡管癱瘓的表現不同,但它們都具有相同的特點,即癱瘓肌肉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淺反射消失、出現所謂連帶(聯合)運動和病理反射,癱瘓肌肉不萎縮,電測驗無變性反應。
鑒別診斷:
(一)短暫腦缺血發作是指一時性腦缺血引起的一種短暫而局限的腦功能喪失。其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的特點是癥狀突起又迅速消失,一般持續數分鐘至數十分鐘,并在24小時內緩解,不留任何后遺癥,可反復發作。
(二)腦出血是指原發于腦實質內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出現典型的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患者有高血壓和動脈粥樣硬化病史,以55歲以上中老年人居多,多在動態和用力狀態下發病。出現前數小時至數日常有頭痛、眩暈及意識混濁的先兆癥狀。起病急,進展快,常出現意識障礙、偏癱、早期嘔吐和其他神經系統局灶癥狀。腦脊液壓力增高,80%腦脊液中混有血液,50%患者呈血性外觀,CT檢查可見顱內血腫高密度陰影。
(三)腦血栓形成是急性腦血管病中最常見的一種。常于安靜狀態下出現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癥狀和體征,25%患者有TIA病史。起病較緩慢,多逐漸進展,或呈階段性發展,多見于動脈粥樣硬化,也可出現于動脈炎、血液病等。一般發病后12天內意識清楚或輕度意識障礙。腦脊液檢查正常,腦部CT或MRI檢查可顯增示梗塞位置和范圍。腦血管造影可顯示病變動脈狹窄或閉塞。
(四)腦栓塞是指來自身體各部的栓子,經頸動脈和椎動脈進入顱內,阻塞腦血管,引起腦功能障礙。其特點是有栓子來源的原發病,如風濕性心瓣膜病、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急性心肌梗塞、心房纖顫等。起病急驟,多無前驅癥狀,癥狀于幾秒鐘或幾分鐘達高峰。神志多清楚或有短暫的意識障礙。局灶性癥狀明顯,多表現為頸內動脈受累癥狀。腦脊液無明顯變化,CT檢查見與動脈分布一致的低密度區,腦血管造影可見血管閉塞。
(五)腦腫瘤大腦皮質運動區腫瘤可引起對側肢體局限性癲癇作和不同程度的癱瘓,額葉、頂葉與顳葉腫瘤有時也可呈現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的表現,腦干腫瘤常引起交叉性癱瘓。多數起病緩慢、有頭痛、嘔吐和視乳頭水腫的“三主征”以及腫瘤所在部位的局部神經功能紊亂癥狀。腦脊液中蛋白含量增高,細胞數正常。
(六)急性脊髓炎多見于青壯年,起病急驟,有一般感染及脊髓橫貫性損害的癥狀和體征,腦脊液中蛋白及細胞增加。肢體癱瘓先呈馳緩性癱瘓,肌張力減低,腱反射減弱或消失,無病理反射。數周后脊髓休克現象逐漸減退,肌張力與腱反射恢復增高,并出現病理反射。大小便潴留變為失禁,出現反射性排尿。
(七)脊髓蛛網膜炎起病可急可緩,可因感染、外傷、藥物鞘內注射,脊髓或脊椎病變等繼發。可先有發熱或感冒等癥狀,隨后出現神經根性疼痛與脊髓壓迫癥狀,表現為截癱或四肢癱,同時有感障礙與括約肌功能障礙。本病常有特征性的多個病灶的表現;病程較長;病情可起伏不定,時有緩解與復發。腦脊液中蛋白含量增多,白細胞增多或正常。脊髓碘油造影可顯示部分或完全阻塞。
(八)脊髓與椎管內腫瘤髓外腫瘤早期癥狀是神經根性疼痛,可因咳嗽、大便和用力而加劇。隨著疾病進展出現脊髓受壓癥狀,下肢遠端發麻、感覺異常,逐漸向上發展而達到病變平面,同時出現截癱或四肢癱。髓內腫瘤疼痛癥狀少見,常產生節段性分離性感覺障礙和早期大小便失禁。腦脊液中蛋白含量增高,可呈蛋白一細胞分離。椎管有阻塞現象。脊髓X線攝片、脊髓碘油造影和CT檢查有助于診斷。
(九)肌萎縮側索硬化癥本病突出的病理現象是皮質延髓束與皮質脊髓束的變性,脊髓前角細胞的喪失,以及腦干運動神經核的損害。臨床上常以一側局部小肌肉萎縮、無力開始,逐漸波及對側,并向上蔓延至前臂、上臂與肩帶肌肉,二上肢肌力減退,受累肌群常有明顯的肌束顫動。隨著上肢肌萎縮進展,下肢逐漸出現肌力減退、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與錐體束征。后期常出現進行性延髓麻痹癥狀。
(十)脊髓空洞癥當空洞累及錐體束時,出現受累脊髓節段以下的肢體無力,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病理反射陽性的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其癱瘓多數兩側不對稱。并有半馬褂,馬褂樣分離性感覺障礙,即痛溫覺消失,觸覺及深感覺相對正常。脊髓碘油造影可見脊髓病變部位脊髓腫脹,CT或MRI檢查明確顯示病變脊髓腫脹,脊髓內有條形束腔。
(十一)散發性腦炎是神經科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當椎體束損害時則出現偏癱或兩側肢體的陽性錐體束征等。但本病有病前感染史,有彌漫性腦實質損害的癥狀和體征,多數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異常。腦脊液正常或輕度炎性改變,腦電圖彌漫性異常,頭顱CT可見腦實質內散在片狀或塊狀低密度陰影,頭顱MRI檢查可見大塊水腫區和軟化灶。
(十二)由腦中風引起的癱瘓。腦卒中(腦中風)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和生命的常見病,又稱腦中風,它包括腦出血、腦梗塞和蛛網膜下腔出血,其中以腦梗塞為常見。腦卒中在中國的死亡原因中居第二位,僅次于惡性腫瘤,北方一些城市已上升為第一位。中國每年新發完全性腦中風120-150萬人,死亡者80-100萬人,存活者中約75%致殘。
癱瘓
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
亦稱周圍性癱瘓。是脊髓前角細胞(或腦神經運動核細胞)、脊髓前根、脊周圍神經和腦周圍神經的運動纖維受損的結果。
病因:引起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的常見病因有:周圍神經損傷,如撕裂傷、挫傷、壓迫、臂叢的外傷、電擊傷、放射損傷、燒傷等;中毒性損傷,包括藥物、有機物、無機物、細菌毒素等;周圍神經炎,包括感染性,感染后和變態反應性病變,結締組織病和結節性周圍神經病等;代謝疾病中的周圍神經病;惡性疾病中的周圍神經病;周圍神經腫瘤,原發性與遺傳有關的周圍神經病等。
臨床表現:下運動神經元癱瘓臨床特點為肌張力減低(故又稱弛緩性癱瘓),腱反射減弱或消失,肌肉萎縮及電測驗有變性反應,各個部位病變的特點是:
1.脊髓前角細胞病變:局限于前角細胞的病變引起弛緩性癱瘓,沒有感覺障礙,癱瘓分布呈節段型,如頸髓前角損害引起三角肌的癱瘓和萎縮。
2.前根病變:癱瘓分布亦呈節段型,因后根常同時受侵犯而出現根性疼痛和節段型感覺障礙。
3.神經叢病變:損害常引起一個肢體的多數周圍神經的癱瘓和感覺障礙。
4.周圍神經病變:癱瘓及感覺障礙的分布與每個周圍神經支配關系相一致。
鑒別診斷
(一)急性脊髓灰質炎起病多有發熱、咽痛、納呆、惡心、嘔吐、便秘、腹瀉等癥狀。一般在發病第3-5天,熱退后出現肢體癱瘓。癱瘓多見于一側下肢,亦有雙側下肢或四肢受累,呈不對稱性弛緩性癱瘓,肌張力松弛,腱反射減弱或消失。感覺存在。腦脊液中細胞數增多,蛋白含量輕度增高。
(二)急性感染多發性神經炎又稱急性多發性神經根炎或格林一巴利綜合征。病前1-3周內常非特異感染史。呈急性起病,先有下肢肌力減退,很快向上發展,于1-2日內出現四肢癱。癱瘓呈弛緩性,腱反射減弱或消失。肌肉有按壓痛。遠端肌肉萎縮,無明顯感覺障礙。常伴有顱神經損害,以一側或雙側面神經損害多見。嚴重者可有聲音嘶啞,吞咽困難等延髓麻痹的癥狀,并可有呼吸肌麻痹。腦脊液呈蛋白增高而細胞數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蛋白—細胞分離現象。
(三)臂叢神經炎急性起病,上肢疼痛為本病的特點,首先在頸根及鎖骨上部,以后迅速擴展到肩后部、臂及手,疼痛開始為間歇性,以后轉為持續性。多在1-2周內消失。受累的上肢肌力減弱,腱反射減低或消失,手和手指的淺感覺減退,肌肉萎縮不明顯。查體時可見神經干有壓痛,其特征是:上臂叢受損主要表現為上臂癱瘓,手及手指肌功能正常;下臂叢受損主要表現為上肢遠端癱瘓,手部各小肌萎縮呈“鷹爪手”,前臂與手的尺側感覺和植物神經功能障礙。肌電圖有失神經電位,運動單位減少,多相電位增多,時程延長。
(四)多發性神經炎主要表現為四肢遠端對稱懷末梢型感覺障礙,下運動神經元癱瘓和植物神經障礙。其癱瘓的特點表現為肢體遠端對稱性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依神經受累的輕重,可為輕癱至全癱。肌張力減低,腱反射減低或消失,踝反射的減低常較膝反射為早。肌肉可出現萎縮,其特點是遠端重于近端。肌萎縮下肢以脛前肌,腓骨肌,上肢以骨間肌,蚓狀肌,大、小魚際肌為明顯,可出現手、足下垂,行走進可呈跨閾步態。
(五)橈神經麻痹橈神經麻痹的主要表現是腕、手指及拇指不能伸直外展,即腕下垂,拇指和第一、二掌骨間隙背面感覺減退或消失。按損傷部位不同,出現不同影響,腋部損傷時除腕下垂外,因肱三頭肌癱瘓而肘關節不能伸,因肱橈肌癱瘓而前臂呈旋前位不能屈曲肘關節,如在肱骨中1/3損傷時,則肱三頭肌功能良好。當損傷在肱骨下端或臂1/3時,肱橈肌、旋后肌、伸橈肌功能保存,前臂中1/3以下損傷時,僅有伸指功能喪失,而無腕下垂。如損傷在腕關節,則可發生運動障礙的癥狀。
(六)尺神經麻痹尺神經麻痹時,手指橈側偏斜,向尺側外展減弱及小指的運動障礙,小魚際肌及骨間肌萎縮。手掌及手背的尺側及整個小指和環指的尺側半部感覺障礙。
(七)腕管綜合癥可因骨折、外傷或腕部橫韌帶增厚壓迫正中神經引起。主要表現為手指屈出功能減弱,拇指、食指不能彎曲,拇指不能作對掌動作,大魚際肌明顯萎縮。第1-3指與第4指的一半、手掌橈側感覺障礙。有局部皮膚干燥、變冷、指甲變脆等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癥狀。
(八)腓總神經麻痹受傷后產生腓骨肌及脛骨前肌群的癱瘓。表現為足下垂,足和足踐不能背屈,用足跟行走困難。步行時,舉高足,當足落地時足尖下垂后整個足底著地,類似雞的步態,稱為跨閾步態。小腿前外側和足背感覺障礙。
肌病癱瘓
橫紋肌由許多縱向并列的肌纖維即肌細胞聚集而成。神經系統通過前角細胞軸突的神經終末到每個肌纖維膜上的特殊結構—運動終板,并形成突觸。突觸由運動神經末梢和運動終板組成。運動神經末梢內有線粒體及許多突觸小泡,小泡內含有乙酰膽堿。運動神經末梢的末端為一膜性結構,稱為突觸前膜,當運動神經興奮時,突觸小泡內的乙酰膽堿經此膜破入突觸間腔。突觸間腔的后部為運動終板的后膜,乙酰膽堿能引起該膜內內子平衡的改變(去極化),產生終板電位而肌肉收縮。隨即乙酰膽堿酯酶分解而該膜內外有離子又復平衡(復極化),肌肉轉為松弛。在神經—肌肉聯接點或肌肉本身發生障礙時即導致肌病。
病因和機理:按其發病機理可涉及上述正常肌肉收縮的不同環節:突觸前膜病變所引起的Ach合成或釋放減少,可見于肉毒中毒、高鎂血癥和癌性類肌無力綜合征。突觸間隙中膽堿酯酶的活性受到過強抑制,而致Ach的作用過度延長,可使神經—肌肉興奮傳遞的去極化延長,阻斷復極化和再興奮的接受,如有機磷中毒。突觸后膜的病變,包括由各種機制所致的Ach受體數目減少(如重癥肌無力)和Ach受體對Ach的不敏感,如見于應用美洲箭毒素多粘糖素、粘菌素、新霉素、鏈霉素和卡那霉素等。肌細胞膜的通透異常,使終板電位暫時不能發生,如周期性癱瘓。肌細胞內即供應系統病變,如某些糖原累積病,甲狀腺機能亢進性肌病,溶酶體肌癥等,可使肌質網內鈣離子轉運不良而致肌肉松弛時間延長。肌肉本身病變如肌營養不良癥、肌纖維炎癥、肌原纖維結構破壞、斷裂、變性,可使肌肉收縮能力降低。
臨床表現:神經肌肉接頭處的乙酰膽堿形成減少或分泌障礙,或其受體減少,膽堿酰酶受抑制或運動終板的損害,以及肌細胞內外離子分布的異常,都可引起癱瘓。但一般都是暫時性的,其癱瘓程度可時有變化,象下運動神經元癱瘓一樣可有肌張力及腱反射減低或消失,但一般無肌萎縮及肌束顫動,也沒有病理反射及感覺障礙。肌肉疾病所致的癱瘓,常不按神經分布范圍。有肌肉萎縮、肌萎縮重于癱瘓,以近端損害較嚴重,可有肌張力和腱反射的減低。此外,各種肌炎還有疼痛及壓痛,但無感覺減退或消失,也無病理反射。
鑒別診斷:
(一)周期性癱瘓是一組以反復發作的骨骼肌松弛性癱瘓為特征的疾病。起病較急,常于清晨或半夜發生,雙側或四肢軟癱,兩側對稱,近端重于遠端。癱瘓肢體肌張力減低,肌腱反射降低或消失,肌肉飽滿而堅實,電刺激不起反應,感覺正常,如膈肌、肋間肌受累,可引起呼吸困難、紫結。如心肌受累,出現心律紊亂,心電圖可有低鉀改變。發作時大都伴有血清鉀含量變化。按血鉀改變情況區分為低鉀性、高鉀性和正常血鉀性周期癱瘓,以低血鉀性為最多見。
(二)重癥肌無力是一種神經—肌肉接頭傳遞障礙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特征為全身或局部骨骼肌極易疲勞,短期收縮后肌力減退,休息后即可恢復。眼外肌無力最為常郵,以眼瞼下垂為最多見,伴斜視、復視、閉目無力等。如吞咽肌與咀嚼肌受累,則出現沮嚼吞咽困難。肢體肌肉較少受累,上肢常先于下肢,近端重于遠端。癥狀在傍晚或勞累后加重,早晨和休息后減輕。病程具有緩解與復發傾向。呼吸肌與膈肌受累可引起呼吸困難、紫紺、心率加速,嚴重時可昏迷以至死亡,稱為重癥肌無力危象。疲勞試驗和新斯的明藥物試驗有助于診斷。
9癱瘓 辨病思路編輯本段
癱瘓 辨病思路
一、病史 對于癱瘓在詢問病史時應注意
(1)發病時情況。發病時情況是急性發病還是慢性發病是逐漸進展還是迅速發展有無生氣著急勞累。
(2)既往史
1外傷史及受傷的部位和受傷時的情況:如有無骨折昏迷抽搐等
2感染史:是否患過傳染性疾病如脊髓灰質炎等。
3中毒史:有無鉛汞苯砷錳等重金屬及二硫化碳有機氟有機磷有機氯等毒物的接或中毒史。
4腦血管疾病史及有無高血壓病心臟病周圍血管栓塞的病史。
5有無惡性腫瘤或性質未明確的腫瘤病史。
6家族史:特殊的遺傳性疾病如遺傳性家族性共濟失調肌營養不良癥等往往有明顯的家族史對于家族中有無和患者疾病有關的癲癇腫瘤周期性麻痹偏頭痛等也應注意此外尚應詢問直系親屬中有無近親婚姻。
二體格檢查
(一)肌肉體積和外觀注意有無肌肉萎縮及肥大如有則確定其分布及范圍并作兩側對稱部位的比較;觀察有無肌束顫動。
(二)肌力是肌肉做隨意運動時所產生的最大收縮力囑患者依次活動被檢關節并對抗檢查者所給予的阻力的伸屈運動觀察肌力是否正常在要是要注意癱瘓的部位和程度局部病變或單個周圍神經損害須對有關的每個肌肉分別進行檢查。
(三)昏迷的患者肌力的檢查。昏迷的患者自主運動消失可通過下列檢查發現患者的癱瘓體征。
1船帆征一側偏癱時可見該側鼻唇溝變淺口角低垂呼氣時癱瘓側面頰鼓起如風鼓起的船帆
2壓眶反應昏迷不深的患者壓眶時觀察有無皺眉及肢體移動或健側肢體的保護性動作癱瘓側面部及肢體的動作減少3揚鞭征檢查者將患者兩側肢體同時提起然后同時松手任其下落下落快的一側為癱瘓側
4下肢外旋征正常人仰臥位時雙足垂直并稍外旋檢查時患者雙足擺正癱瘓側下肢處于外展外旋位患側足尖較健側外旋
(四)肌張力指肌肉在靜止時松弛狀態下肌肉的緊張度檢查時應讓患者盡量放松在溫暖的環境和舒適的體位下進行可通過觸摸肌肉的硬度及被動伸屈患者的肢體時所感知的阻力來判斷。肌張力減低時肌肉松弛被動運動時阻力減低或消失關節的運動范圍擴大見于下運動神經元病變小腦病變脊髓后索病變某些肌病和腦或脊髓急性病損的休克。肌張力增高時肌肉堅硬度增加被動運動時阻力增大關節運動的范圍縮小錐體束損害時肌張力增高稱為痙攣性肌張力增高其特點是上肢的屈肌及旋前肌下肢的伸肌增高更明顯被動運動時開始阻力增大終了時阻力突然減小一折刀樣肌張力增高;錐體外系損害所致的肌張力增高稱為強直性肌張力增高其特點是伸肌屈肌張力均等增高被動運動時所遇到的阻力是均勻的——鉛管樣肌張力增高。如伴有震顫則出現規律而連續的停頓產生交替性的松緊變化如齒輪相嵌轉動的感覺稱為齒輪樣強直。
癱瘓(五)
1痙攣性偏癱步態偏癱時患側下肢因伸肌肌張力高而顯得較長且屈曲困難患者行走時偏癱側上肢的協同擺動動作消失呈內收旋前屈曲姿勢下肢伸直并外旋舉步時將骨盆抬高為避免足尖拖地而向外旋轉后移向前方故又稱劃圈樣步態是由一側錐體柬損害引起多見于腦血管疾病。
2痙攣性截癱步態因下肢內收肌群張力增高致使步行時兩腿向內側交叉形如剪刀故又稱剪刀步態見于橫貫性脊髓損害腦性癱瘓。
3跨閾步態由于病足下垂為了使患足尖離開地面患肢抬的很高如跨越門檻的姿勢見于排總神經麻痹。
4搖擺步態由于骨盆帶肌及腰肌無力下肢及骨盆肌的萎縮站立時使脊柱前凸以維持身體重心平衡行走時因肌無力骨盆不能固定故臀部左右左右搖擺如鴨行又叫鴨步見于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癥。
5星跡步態見于前庭迷路病變當患者閉眼前進時向患側偏斜后退時向反方向偏斜如此前進和后退反復進行其足跡呈星形。
6臀中肌麻痹步態一側臀中肌病變行路時軀干向患側彎曲并左右搖擺見于臀中肌病變多發性肌炎進行性營養不良癥等。
7脊髓性間歇破行表現為開始步行無癥狀行至一定距離(1-5分鐘)出現一側或兩側下肢無力休息后好轉見于脊髓動脈內膜炎脊髓發育異常。
8癌病性步態可表現為各種奇特步態如蹲行步態拖拉步態常伴有其他功能性疾患。
9先天性肌強直病由于用力時骨骼肌強直痙攣故當走路或跑步時如欲當時停步肌肉張力不能立即放松而致跌到。
三輔助檢查
根據癱瘓的分布性質時間等選擇合適的檢查。對于單癱偏癱四肢癱交叉癱病變部位在皮質運動區病變內囊腦干病變等應選用腦CTMRI腦電圖等如考慮是血管畸形或動脈瘤應做腦血管DAS或MRATCD等截癱患者病變部位多在脊髓應選用腰穿做腦脊液動力學檢查椎管造影或脊髓MRI等項檢查。周圍神經性癱瘓病變部位在脊髓前角周圍神經病變應做肌電圖腰穿腦脊液動力學檢查及常規檢查必要時應做神經肌肉活檢肌肉病變如重癥肌無力等應查肌電圖血清酶學檢查及肌肉活檢。
10癱瘓程度劃分編輯本段
癱瘓程度劃分
目前認為癱瘓的患者經過正規的康復訓練可以明顯減少或減輕癱瘓的后遺癥,有人把康復看得特別簡單,甚至把其等同于“鍛煉”,急于求成,常常事倍功半,且導致關節肌肉損傷、骨折、肩部和髖部疼痛、痙攣加重、異常痙攣模式和異常步態,以及足下垂、內翻等問題,即“誤用綜合征”。
不適當的肌力訓練可以加重痙攣,適當的康復訓練可以使這種痙攣得到緩解,從而使肢體運動趨于協調。一旦使用了錯誤的訓練方法,如用患側的手反復練習用力抓握,則會強化患側上肢的屈肌協同,使得負責關節屈曲的肌肉痙攣加重,造成屈肘、屈腕旋前、屈指畸形,使得手功能恢復更加困難。其實,偏癱不僅僅是肌肉無力的問題,肌肉收縮的不協調也是導致運動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能誤以為康復訓練就是力量訓練。
在對癱瘓患者運動功能障礙的康復治療中,傳統的理念和方法只是偏重于恢復患者的肌力,忽視了對患者的關節活動度、肌張力及拮抗之間協調性的康復治療,即使患者肌力恢復正常,變可能遺留下異常運動模式,從而妨礙其日常生活和活動能力的提高。
實驗及臨床研究表明,由于中樞神經系統存在可塑性,在大腦損傷后的恢復過程中,具有功能重建的可能性。目前國內國際上一般建議在日常的家庭護理康復治療中,使用家用型肢體運動康復儀來對受損的肢體運動重建。它本身以以神經促通技術為核心,使肌肉群受到低頻脈沖電刺激后按一定順序模擬正常運動,除直接鍛煉肌力外,通過模擬運動的被動拮抗作用,協調和支配肢體的功能狀態,使其恢復動態平衡;同時多次重復的運動可以向大腦反饋促通信息,使其盡快地最大限度地實現功能重建,打破痙攣模式,恢復自主的運動控制,尤其是家用的時候操作簡便。這種療法可使癱瘓的肢體模擬出正常運動,有助于增強患者康復的自信心,更有助于恢復患者的肌張力和肢體運動。
11癱瘓飲食護理編輯本段
癱瘓飲食護理
飲食宜清淡,多吃新鮮蔬菜、水果、豆制品以及海帶。有高血壓者要控制食鹽的攝入,一般每天5克為宜。進食有困難者要喂食或鼻飼。鼻飼前應先抽到胃液 后再灌注食物,以防食物誤入氣管。每次食物灌注完畢,要灌注少量溫開水清洗管腔,然后夾緊鼻飼管。長期鼻飼者應每周換胃管一次。及時清潔鼻和口腔。怎樣讓六成“偏癱”患者起死回生相關統計數據表明,以癱瘓病人為例,經過康復約有60%的人能回歸正常生活,而約有30%正處于工作年齡的人可以重新走上工作崗位。然而,知道康復治療重要性的人實在太少了,在一家醫院的康復科,每個月只有幾個病例,而據一個康復機構的統計,僅有不到兩成的廣州人在患有重大疾病后,意識到需要進行康復治療。漠視康復治療的另一面是對一些不正規的康復治療的偏聽偏信。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很多病人和家屬心目中,所謂康復治療就是推拿按摩,他們根本不知道真正的康復治療是一個系統工程,結果不少人上了無牌按摩師的當,有的人甚至導致了高位截癱等嚴重后果。人口老齡化,中風偏癱者增多,交通事故增多,康復治療顯得越來越重要。很多中風偏癱者就像判了死刑,成為病床上的“死刑犯”。其實不然,他正接受康復治療。癱瘓的康復治療主要包括運動治療和作業治療兩大部分。運動治療分為:
第一步:
醫生為病人進行翻身、擺腿等床上訓練,目的是讓病人的肌肉恢復力量。
第二步:
醫生開始為其進行坐位訓練,讓病人恢復坐的平衡能力。
第三步:
通過斜床、站立架、先進的減重步行訓練系統等恢復步行的能力,病人先是在站立架等器械的幫助下練習站立平衡,同時鍛煉下肢肌力,為步行做好準備。
第四步:
在導師的幫扶下練習步行,然后扶著平行杠開始練習自己步行。
在此期間,醫生還會針對病人的情況為其安排語言訓練。王伯原本中風后只能發出“啊、啊、呀、呀”等單音,如今他正在開始重新學習說話、發音等。
所謂作業治療主要通過拉鋸、做橡皮泥、下象棋等訓練恢復上半身的活動能力,讓病人重新學會吃飯、穿衣等。
醫生說,生命體征平穩后的一個月內開始進行康復治療,60%的人有機會過上正常人的生活。沒有進行過康復治療的癱瘓病人,80%永遠躺在床上。每個病人進行康復治療的時間一般在5-6個月左右,康復治療只占整個神經系統治療的1/10,在廣醫二院,以運動療法為例,一般每次訓練的費用為35元。
通過循序漸進,病人逐漸恢復生活自理能力。
識別辦法:看孩子背對不對稱
雙腿站直,彎腰,雙手抱住腳踝,如果發現肩胛骨不對稱,說明脊柱有些彎曲。
再讓孩子站起來,觀察左右肩和脊柱,如果不是成一直線,那脊柱彎曲就較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