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貧血,多為缺鐵性貧血,以6-24個月嬰兒發病率最高。接近1歲時,寶寶從宮內儲存的鐵消耗了很多(只能維持3個月左右),如果輔食添加不理想最易出現缺鐵性貧血。如果媽媽孕期缺鐵,或胎兒宮內吸收儲存不夠,也易導致缺鐵性貧血。缺鐵,易引起缺鐵性貧血,癥狀有食欲差,乏力、頭暈、注意力不集中、抵抗力低下、生長發育遲緩等表現。需要通過抽血化驗確診,在醫生指導下服藥復查。
1歲以前,每3個月一次;1歲后每年1-2次,應進行缺鐵性貧血篩查。做血常規檢查,查血紅蛋白(Hb)含量,Hb小于110mg/L,應治療。鐵的需要,生后4個月至3歲,0.5-1.5mg/天,食物中每天需要供鐵5-15mg/天。
原因:儲存鐵不足;鐵攝入量不足;生長發育過快;鐵的吸收障礙;鐵的丟失過多,如長期腹瀉。在孕期,胎兒不僅利用鐵制造自身的血液,同時還需要在肝臟中貯備出生后6個月內消耗所需的鐵。所以母親如孕期鐵攝入不足,會使嬰兒發生缺鐵性貧血。
治療:鐵劑是治療和預防缺鐵的特效藥,常用有硫酸亞鐵、富馬酸亞鐵、血紅素鐵等,來滿足機體對鐵的需要,小兒如果因患有某些疾病引起缺鐵應積極治療原發疾病。
1、及時添加輔食,均衡飲食。
2、去除病因。
3、鐵劑治療。
4、治療后,定期復查。
5、治療復查后貧血仍無改善,應進一步去排除其它血液系統疾病等。
飲食:哺乳期嬰兒,尤其人工喂養的嬰兒,要及時添加含鐵的輔食如蛋黃、肝、菜泥、肉糜等。幼兒多進食含鐵豐富的動物血、豬肝、魚類、肉和大豆制品等,維生素C可促進鐵的吸收,應注意同時食用含維生素C豐富的綠色蔬菜和新鮮水果,要糾正幼兒挑食、偏食的壞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