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排尿活動由脊髓反射中樞及交感、副交感、體神經共同參與,任何與排尿有關的神經受到損害后,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礙稱為神經源性膀胱。根據逼尿肌功能分為兩類:①逼尿肌反射亢進;②逼尿肌無反射。 神經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礙是一類由神經病變或損害引起的膀胱和(或)尿道的功能障礙性疾病,常同時伴有膀胱尿道功能的協調性失常。
人體的膀胱主要的功能是貯存和排出尿液,這兩項功能的完成都必須依靠各種神經的控制和協調。當神經功能受到傷害時,膀胱的功能也隨之受到影響,并使膀胱本身產生各種病理變化,這種情況在醫學上特稱為神經源性膀胱。
神經源性膀胱的預防
事實上,幾乎所有神經系統的病變都可以影響膀胱功能。而控制膀胱功能的神經系統,是包括中樞和周邊的各種神經組織,所以只要有一部分的神經組織受到傷害,就可能影響膀胱的功能,如中風、巴金森癥、多發性硬化癥、糖尿病、脊髓膨出、脊髓外傷或手術、骨盆腔的外傷或手術等等,都可能影響膀胱功能。
此外,不良的排尿習慣、器官老化、發炎或焦慮等因素所造成的神經機能退化,都會影響膀胱功能,造成了神經源性膀胱。
所以防止神經損傷及防止神經機能退化是預防神經源膀胱的可能方法。
1、在分離膀胱腹膜反折時,如因瘢痕粘連(剖宮產后)、界線不清而分離困難,應注意不要強行分離,可從宮頸兩側膀胱側窩處疏松組織處向內側分離,將膀胱先自宮頸表面分開,最后留下瘢痕粘連處采用銳性分離。
2、使用電凝處理膀胱表面的病灶時,勿電凝過度,以免造成膀胱熱損傷。
3、在腹腔鏡子宮切除術(LTH)或LAVH過程中,應盡量向上推子宮,并用一紗布球自陰道前穹窿將陰道壁頂起,便于分離下推膀胱,使膀胱的界線更清楚;使用杯狀舉宮器有利于將膀胱自宮頸及陰道前壁分離。
膀胱功能障礙的分組已有很多分類,各有其臨床價值和意義。
1、基于運動神經損傷水平
神經源膀胱可分為上運動神經元膀胱(UMN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和下運動神經元膀胱(LMN,完全性和不完全性)。
2、基于膀胱功能狀況,包括
.脊髓休克膀胱
.無抑制性膀胱
.反射性膀胱:協同與不協同
.自主性膀胱
.運動麻痹性膀胱
.感覺麻痹性膀胱
.混合性上運動神經元膀胱和下運動神經元膀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