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傷
閉合性損傷見于車禍、運動傷(如滑雪)、產傷、頸部的牽拉、麻醉過程中長時間將肢體固定在某一位置時,開放性損傷主要見于槍彈傷、器械傷、腋動脈造影、肱動脈手術、內側胸骨切開術、頸動脈搭橋術,頸靜脈血透治療過程中造成的損害亦有報道。
2、特發性臂叢神經病
又稱神經痛性肌萎縮或痛性臂叢神經炎,也叫Parsonage - Turner 綜合征。這種病人常有病毒感染、注射、外傷或手術的病史。此外、偶爾也可發生Lyme 病或立克次體感染。最近有人報道,由Ebrlicbia 細菌引起的一種蜱傳播疾病也可發生臂叢損害 。
3、胸廓出口綜合征(TOS)
各種不同的頸椎畸形可以損及臂叢神經根、叢及血管。可以單側的,也可是雙側的。由于緊拉的頸椎纖維環從第一肋延伸至殘遺的頸肋或變長的第七頸椎橫突,從而導致C8 和T1 前支或臂叢下干中神經纖維受到損害。
4、家族性臂叢神經病
本病在急性期與痛性臂叢神經炎很難鑒別。有家族史,其遺傳特點是單基因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發病年齡較早。有時可并發顱神經受損(如失音) ,以及腰骶叢神經和植物神經受損。如果有家族性嵌壓性神經病的表現,則可以通過神經電生理發現多個周圍神經受累。腓腸神經活檢可以發現神經纖維輕度脫失,有奇異的腫脹,髓鞘呈現香腸樣增厚。
5、放射性臂叢損害
在放射性治療后可出現緩慢進展的臂叢神經病,無痛性,常在上臂叢多見。
6、腫瘤
惡性腫瘤的浸潤,常見于肺、胸部的腫瘤,導致進行性加重的臂叢損害,以下臂叢多見,多伴有Horner 綜合征。
7、其他
有報道在白塞病中,由于非外傷性鎖骨下動脈瘤壓迫而引起臂叢神經損害,同時伴有血管缺血的表現。其他腋動脈瘤、鎖骨下靜脈血管瘤也可引起該病。
發病機制
引起臂叢損傷的最常見病因及病理機制是牽拉性損傷,成人臂叢損傷大多數(約80%)繼發于摩托車或汽車車禍,如摩托車與汽車相撞,摩托車撞擊路邊障礙物或大樹,駕駛員受傷倒地,頭肩部撞擊障礙物或地面,使頭肩部呈分離趨勢,臂叢神經受到牽拉過度性損傷,輕者神經震蕩,暫時性功能障礙,重者神經軸突斷裂,神經根干部斷裂,最重者可引起5個神經根自脊髓發出處斷裂,似“拔蘿卜”樣撕脫,完全喪失功能(圖2),工人工作時不慎將上肢被機器,皮帶或運輸帶卷入后,由于人體本能反射而向外牽拉可造成臂叢損傷,向上卷入造成下干損傷,水平方向卷入則造成全臂叢損傷,礦山塌方或高處重物墜落,壓砸于肩部,高速運動時肩部受撞擊等也可損傷臂叢,新生兒臂叢神經損傷則見于母親難產時,嬰兒體重一般超過4kg,頭先露,使用頭胎吸引器或使用產鉗,致嬰兒頭與肩部分離,過度牽拉而損傷臂叢,多為不完全損傷。
臂叢損傷也見于肩頸部槍彈,彈片炸傷等火器性貫通傷或盲管傷,刀刺傷,玻璃切割傷,藥物性損傷及手術誤傷等等,此類損傷多較局限,但損傷程度較嚴重,多為神經根干部斷裂,可伴有鎖骨下,腋動靜脈等損傷,鎖骨骨折,肩關節前脫位,頸肋,前斜角肌綜合征,原發性或轉移至臂叢附近的腫瘤也可壓迫損傷臂叢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