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腹部平片(KUB) 腹部平片可見腎影輪廓或鈣化影,可幫助發現腎、輸尿管陽性結石,了解腎臟大小。
2、靜脈腎盂造影(IVP) 靜脈腎盂造影可了解雙側腎及輸尿管情況。這是既反映腎臟、腎盞、腎盂和輸尿管解剖結構,又粗略反映腎功能的一項檢查。小兒常規用60%或76%泛影葡胺,新生兒8~10ml,<6個月10~12ml,6~12個月12~15ml,而腎功能不良,尿素氮高達50mg/dl,而不是尿閉時,可加大劑量達2、2ml/kg,加等量葡萄糖液快速滴入,延遲攝片,60~120min攝全尿路片,可使大部分病例取得滿意效果。腎積水時可見到造影劑滯留于擴大的腎盂內。但當血清肌酐水平大于442μmol/L時,通常顯影差,不應選擇此項檢查。必要時尚可采用腎穿刺造影以了解梗阻部位,但須兩側分別進行,以免發生腎功能衰竭。
3、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 在診斷兒童下尿路梗阻很常用。懷疑有下尿路梗阻者,在造影結束前等待膀胱充盈后作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可顯示病變。
4、超聲檢查 由于此項檢查屬非創傷性,不依賴腎功能,故為確定腎盂、腎盞有無積水的首選檢查,精確性大于90%。但B超檢查的假陽性率為8%~26%,也不能確定梗阻性腎病的部位和病因,是其缺點。 B型超波檢查可協助尿路梗阻的定位,如輸尿管近端梗阻,輸尿管不擴張,而下尿路梗阻或輸尿管遠端梗阻、反流,則輸尿管出現擴張。
5、放射性核素檢查 腎圖檢查是了解分側腎功能較好方法,除可協助梗阻定位診斷外,并可了解分腎功能,但對梗阻定位較差。泌尿系動態顯像對梗阻診斷價值不如IVP,但此項技術只用小劑量放射性核素,沒有造影劑的全身反應,可靈敏地顯示殘余腎功能,對了解患者腎功能能否恢復或腎臟可否保留很有幫助。腎圖和泌尿系動態顯像檢查期間,靜脈注射呋塞米0、3~0、5mg/kg,有助于確定有無機械性梗阻。
6、CT 對確定梗阻性腎病的梗阻部位和病因特別有用,有取代侵入性逆行腎盂造影檢查的趨勢。但由于CT價貴,使用較大量造影劑,故不作為首選。
7、磁共振成像(MRI) 優缺點與CT相似。磁共振水呈像(MRU)可清楚顯示上尿路梗阻的定位。尿流動力學結合X線檢查,對下尿路梗阻中一些問題的檢出非常重要,如膀胱的順應性和膀胱迫尿肌與尿道括約肌的協調等。
8、輸尿管腎盂造影 分為順行和逆行兩種。順行造影用于以上檢查尚不能清楚顯示病理解剖改變或腎臟排泄造影劑差的病例。通常B超或CT引導下,經皮穿刺入擴張的腎盂,注入造影劑進行檢查。此項技術不僅用于診斷,而且可用于治療。逆行輸尿管腎盂造影需在膀胱鏡檢查下進行。膀胱鏡對于觀察后尿道和膀胱病變有獨到之處,在膀胱鏡下逆行輸尿管插管,從單側或雙側輸尿管收集尿液進行分析,然后注入造影劑,可顯示輸尿管或輸尿管腎盂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