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手汗癥概述編輯本段
手汗癥概述
在臺灣,調查10到30歲的青年,約有0.3%的發生率,即大約一千名青年中,就有三人患有相當明顯的手掌多汗,不分男女都有可能 ,而其家族史則高達13% (有家族遺傳性)。大部分自孩童就罹患手汗,到青春期更嚴重。手汗癥病人除了手汗之外,都健康正常,大多數還并有足底多汗或腋下多汗,少數病人尚并有狐臭癥。
多汗癥(Hyperhidrosis):常見的是手部多汗、腋部多汗、腳部多汗和頭面部多汗,它們都是由于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引起汗腺過多分泌的一種疾病。交感神經支配全身的出汗。正常情況下交感神經通過控制出汗散熱來調節人體的體溫。但是多汗癥病人的出汗完全失去了正常的控制。這種疾病有12%的人有遺傳傾向。是一種先天性的疾病。
2手汗癥分類 編輯本段
手汗癥分類
局部性多汗又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兩種。繼發性多汗常由局部炎癥或損傷影響植物神經系統所導致。原發局部性多汗為狹義上的多汗癥,多無明顯器質性病因,出汗部位以手掌、足底及腋窩最為常見,臉部及會陰部少見,而身體其他部位則罕見。
廣義:全身性多汗 (繼發性)
全身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低血糖、中毒、藥物、心血管疾病、呼吸衰竭、類癌綜合癥、何杰金氏病。
狹義:局部性多汗(狹義)
原發性
無明顯原因
繼發性
局部炎癥或損傷影響植物神經系統所導致,包括飲食性多汗、嗅覺性多汗、代償性多汗。
3手汗癥引起原因編輯本段
手汗癥引起原因
手出汗與身體其他部分出汗不同。其他部分出汗,是因為熱,越熱汗就越多。手心出汗,與身體素質、內分泌等等都有關系的。身體健康的人,即使全身大汗,手心也應該是干的。而手常出汗的人,往往是身上沒有汗,手心卻滿是冷汗,感覺冰涼的。有的人越到冬天手越出汗。手心出汗是體質虛寒的表現,如果你同時很怕冷,并且冬天手腳冰涼的話,應該就沒錯了吧。多吃些溫補的食物調理身體,還要加強鍛煉,目的是加速血液循環和促進新陳代謝,應該會有不錯的效果。
手出汗是由于手的汗腺功能異常抗敏所至,其實這種原因也是挺多的,第一方面的原因主要就是一些系統性疾病,比如說甲狀腺功能抗性,糖尿病還有一些肥胖,另外中樞系統的一些疾病,也可以引起手出汗這么多,另外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控制手汗的交感神經它的功能抗性也可以引起手汗增多。
關于手汗癥發病率與流行病學調查資料數據,全世界都很稀缺。手汗癥常見于東南亞的印尼、泰國、越南等。在日本,九州以南、琉球地區也相當常見,而北海道地區則少見這種病例。美國Srutton等于2004年在全美進行一次15萬個家庭的普查,結果為2.8%的發病率,引起人們普遍的重視。此外,北歐、南美、中東等地區均有大宗病例報道。
中國青少年中手汗癥病例也相當常見,尤以臺灣、福建、廣東、浙江等沿海地區為多。2004年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胸外科對福州市20所大中學校12803名大中學生進行手汗癥患病情況及其相關因素的調查結果顯示,手汗癥的發病率為4.59%,其中重度手汗癥的發病率為0.12%。
手汗癥一般在兒童或少年期出現,到青春期逐漸加劇,進而影響生活和學習。95.6%患者首次出現癥狀的年齡≤16 歲,15.3 %的患者有家族史。
4手汗癥病理機制 編輯本段
手汗癥病理機制
流汗是身體調節體溫的正常現象,尤其在溫熱的環境中更明顯。
一個人的汗腺大約有三百萬到五百萬,全身皮膚都有汗腺,位于皮膚真皮層,有一長的導管將分泌物(汗)引向皮膚表面。人體的汗腺是在內的一種分泌腺。腋窩,腳底,手掌以及額部尤其豐富。
汗腺是由交感神經(自主神經)來控制,因環境溫度的改變,經這種自主神經系統調節,而有適當的排汗。排汗量個人差異甚大,亦即在同樣的環境下,有人仍是干干的,但是卻有人汗流浹背。
我們的腦除了能有意識的支配身體功能活動的部分,還有另一種稱為自主神經系統。它負責控制正常心搏動,腸運動,排汗,唾液分泌等等不受意識支配的功能。自主神經系統分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部分。交感神經從脊椎中段開始,副交感神經則從腦和脊椎下部分開始。心臟,平滑肌和大部分腺體都接受這兩種神經系統的纖維。由于這兩種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動及相互作用,它能調節心臟,平滑肌,腺體等的功能。
一般健康的人,在運動或遇高溫時,都會增加汗腺的分泌。這是為了讓上升的體溫下降的生理作用。因此,肥胖者往往較瘦者汗量多,這并非由于前者體表面積增加的緣故,只因肥胖者體重比例偏高,體溫容易上升,為了降低過高的體溫,必須以多排汗來調節。
除了以上的原因,在平常人不流汗時,會大量出汗者,就可能是排汗系統有了問題,這可能是其它疾病引起的多汗癥。例如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癥等內分泌疾病,以及高血壓、更年期,腎腎上腺皮質激素的作用等,都可能發生這種癥狀。
還有特別情況,也可能引起多汗癥。服用感冒藥降熱,休克都會大量出汗。此外,幼兒因體形的關系,也較容易出汗。當然腦缺血時,腦部血液的流動發生障礙,體溫調節中樞受刺激,更會多汗。
另一種多汗癥稱為局部多汗癥。這多半是精神抑壓或情緒激動時發生。有這種癥狀的手掌,腳底,腋窩,額頭,鼻尖等處,很容易出汗。例如乘搭飛機,開車時,手心出汗;在大眾前說話,臉上汗水直流。
此外,也有身體局部出汗的情況,半身不遂的病患,失去知覺的那一面會多汗;而腦神經系統有外傷,膿腫,發炎者,由于交感神經受刺激,也會引起局部多汗癥。
多汗癥通常小時候就發生,許多在小學時就會造成寫字的困難,青春期情況會更加劇,在生活上帶來許多不便及困擾,甚至造成情緒及社交上的畏縮。到了成年癥狀持續存在,需利用手部精細工作的從業者,多汗使工作幾乎難以進行。
5手汗癥臨床癥狀表現編輯本段
手汗癥臨床癥狀表現
手汗癥并非疾病,只是交感神經過度亢奮,但往往因此癥狀造成學習,工作或社交的困擾,而就醫治療。有多汗傾向的人手掌大多時候都是濕答答的,而長期潮濕的手部常會造成容易脫皮,更是有礙觀瞻。學齡中的青少常因過量手汗將考卷弄濕而影響考試,經常是試卷未寫就已經濕了。
青少年不敢與人牽手,連握手都成問題。嚴重時手掌甚至會出現濕疹皮膚炎的癥狀。成年后,也造成他們在工作上與社交活動上的不便。多汗癥的病人常合并有手及腳出汗的現象,而病者所流出的汗液通常沒有異味,情況有異于狐臭病患者。而狐臭(腋下多汗異味癥)的人,則與遺傳體質較有關,主要是腋下皮脂腺發達,發生的機會比手汗癥高,造成的困擾也比較普遍。像是衣服總有洗不去的黃漬,也較不敢穿著無袖上衣,最重要的是在與人接近時,多了莫名的心理負擔與畏懼。
多汗癥和顏面潮紅患者最為常見。手汗癥患者無論炎夏酷暑,還是天寒地凍,手掌、足底及腋下總是多汗、濕冷,有時還呈滴珠狀出汗,情緒緊張時更為嚴重。常常在寫字時把紙張洇濕,打字時把鍵盤滴濕,更不敢與別人握手。“頭汗癥”“顏面潮紅”的患者在人多的場合、在開會做報告的時候、在遇見陌生人、在遇見熟人領導時、在緊張激動時、在運動時、在遇見異性時、在談論敏感話題時、有時莫明奇妙地也會出現滿頭大汗,滿臉漲紅發熱。
這些雖然不是什么嚴重的疾病,但是多汗和/或臉紅使患者每日處在無奈、焦躁或恐慌之中,給患者的工作、社交和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嚴重影響患者的自信心。患者心理痛苦極大,常人難以理解。對多汗癥,頭汗癥,顏面潮紅(赤面恐怖)非手術治療療效甚微,長期以來一直是屬于疑難雜癥。
6手汗癥臨床診斷編輯本段
手汗癥臨床診斷
1.手汗癥的病史特點
手汗癥的診斷很大程度依賴于其病史特點,而在體格檢查上,除局部大量汗液分泌的表現外通常無其他明顯的陽性體征。實驗室檢查一般也不具有特異的診斷價值。所以,詳細地詢問病史是手汗癥確診必不可少的步驟。
2.癥狀特點
手多汗癥狀的出現可有一定的誘因,如情緒波動、焦慮、炎熱、劇烈運動等,但有許多病例可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突然出現癥狀,每日發作次數不等,每次持續5~30分鐘,但在睡眠狀態下幾乎不會出現多汗癥狀。臨床可將手汗癥癥狀分級,例如將手汗癥病變程度由輕到重分成三級(見表2)。其中,中重度患者才有明確的手術指征。該分級對臨床診斷與治療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表2 手汗癥癥狀分級
輕度:手掌潮濕;
中度:手掌出汗時濕透一只手帕;
重度:手掌出汗時呈滴珠狀。
3.手汗癥的診斷與鑒別診斷
(1)、診斷要點
手汗癥的診斷主要依賴于詳細的病史采集。病史采集要點如表3所示。
表3 手汗癥病史資料采集要點
1、確定發病部位為局部/全身多汗
2、發病的頻率,持續時間
3、 初發年齡
4、家族史
5、是否伴有發熱、夜汗、體重減輕等癥狀
6、 多汗對個人情緒影響的情況
7、 對社交、職業、日常生活的影響情況
8、 確定多汗的確切發生部位
9、排除其他繼發性多汗的癥狀
在體格檢查方面,一般僅能發現異常出汗的表現以及繼發性皮膚病變的陽性體征。同時,必須注意發現一些與繼發性多汗相鑒別診斷的陽性體征。如消瘦可能提示慢性全身性消耗疾病,肢端肥大可能與內分泌系統疾病有關,心率加快者應進一步排除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的可能,血壓升高者應注意嗜鉻細胞瘤存在的可能性。必要時可進行血、尿檢查,血糖、血T3 、T4濃度測定以及X線胸片或胸部CT檢查。
7手汗癥治療編輯本段
手汗癥治療
一、手術前準備
1、術前應明確診斷為手汗癥并通過相關檢查排除手汗癥狀繼發性于其他疾病。
2、術前常規檢查包括X線胸部攝片或胸部CT平掃、心電圖以及血液學或免疫學等常規化驗和臨床生化全套。
3、近期感冒、咳嗽、發熱等上呼吸道疾病,惡心嘔吐、腹瀉等消化道不適以及其它不明原因不適者均應推遲手術。
4、小兒氣管較細,術前應常規作X線胸部攝片,以選擇適當氣管插管的型號與規格。
二、手術技術與方法
1、麻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雙腔插管、單腔插管、喉罩或者面罩通氣麻醉。手術時可停止通氣,使肺尖部呈自然塌陷。嚴密監護脈搏、心率及血氧飽和度,若血氧飽和度降低至90%以下,術者立即停止操作,等膨肺血氧飽和度上升至95~100%后,再重新停止通氣進行手術操作。
2、體位:一般采用仰臥30°~45°,上臂外展與胸壁成90°并固定于手架上,暴露雙側腋窩。
3、切口:腋中線第5肋間做一個1.0cm切口,插入Trocar后置入5mm0°或30°胸腔鏡,請麻醉師停止通氣,在胸腔鏡引導下于腋前線第3 肋間另做一個1.0cm切口置入Trocar為操作孔,經此孔出入電凝鉤等相應器械,通過監視器進行操作。切口位置的選擇和大小也可由術者憑自己的經驗和習慣做相應調整。
4、操作:胸腔鏡進入胸腔后,先辨認上胸部解剖結構,由于第一肋骨往往被黃色脂肪墊等軟組織覆被,故胸頂處明顯所見的為第二肋骨,交感神經干位于肋骨小頭外側旁,呈白色索狀物,鏡下放大所見僅為2-3mm直徑,用電凝鉤輕觸滑動可感知。在第3或第4肋骨表面將相應神經干電凝灼斷。為了消除Kuntz束及交通支存在,可在肋骨表面神經干外側再延長燒灼2-3cm長度。術畢仔細檢查術野無活動性出血,確認手掌溫度上升1-2℃后,在胸腔鏡下監視下,囑麻醉師膨肺,退出胸腔鏡并縫合該切口,另一切口置入16F細管,一端伸入胸頂,另一端置胸外浸入水中,待麻醉師鼓肺充分排氣后拔管,縫合第二個切口。一側術畢,再施行對側手術,操作相同。只要止血徹底,肺組織未發生損傷,不必留置胸管。
以上是二孔法手術,也可用單孔胸腔鏡、電視縱隔鏡或“Y”型胸膜活檢鏡。這三種腔鏡工具均是通過一個長達2~4cm(一孔法)皮膚切口施行胸內手術。麻醉與手術方法均與上述相同。究竟選擇何種方法麻醉和腔鏡,術者可根據自己的條件、設備和經驗選擇,沒有必要作硬性規定。
術式與切斷部位
胸腔鏡下上胸部交感神經手術的方式主要有切斷術、切除術和分支切斷術三種,切除術早已廢除,分支切斷術效果不甚理想,目前公認交感干切斷術為主流術式。阻斷交感干的方法可以有電凝灼斷、鈦夾夾閉、或超聲刀切斷,我們推薦簡單有效的電凝灼斷為首選,后二者方法較繁雜,效果也不理想,不宜推廣。手術切斷平面目前尚未統一,但主張單一切斷,不提倡多段切斷,除頭面部多汗外,必須保留T2。推薦參考下表:
表5 各種局限性多汗癥及相應術式
多汗癥類型 切斷部位
重度頭面部多汗或赤面癥 T2
輕中度頭面部多汗 T3
重度手汗癥 T3
輕中度手汗癥 T4
腋汗 T5
8手汗癥手術并發癥及處理 編輯本段
手汗癥手術并發癥及處理
1.術中出血
術中出血通常是分離胸交感神經鏈時來自肋間靜脈或奇靜脈屬支的損傷,但也有來自trocar進胸處的出血,包括肋間血管撕破等。右胸交感T3或T4神經干更貼近奇靜脈屬支,其表面往往有縱橫交錯呈爪狀的小靜脈穿過,操作時要非常小心,應先在靠近神經干的兩側無血管區域(有時僅電凝鉤大小區域)電灼壁層胸膜,然后將隱約可見的神經干用電凝鉤頭挑出,用電灼切斷。另一方法是先在神經干的一側用電凝鉤稍用力將神經干向另一側推移,邊電灼邊旋轉,也可挑出神經干,一旦出血,切不可慌亂盲目燒灼電凝,應立即用內鏡鉗鉗夾電凝止血,或夾取小紗布球壓迫止血,一般均可成功。
2.心臟驟停
文獻中曾有個別報道術中出現心臟驟停或術后出現嚴重心動過緩需起搏器維持的情況,因此,在開展這一手術時必須有所警惕,尤其是在做左側交感神經鏈切斷手術時,因為該側是心臟支配的優勢側,切斷后可能對心率有一定的影響,故手術應先在右側施行。手術時應高度注意患者的心率 (律)及血壓的變化。不過多數研究認為,該手術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盡管存在,但一般均比較微弱。
3.氣胸
高達75%的手術病人術后胸內都有少許氣體殘留,但通常能被吸收,僅有0.4-2.3%患者需安置胸引流管排氣,張力性氣胸罕見。引起氣胸的常見原因為:trocar進胸時直接損傷肺組織、肺萎陷時胸膜頂撕裂、肺尖部原有的肺大皰在膨肺時破裂。由于胸交感神經切斷術一般不常規作胸腔沖洗,肺破裂漏氣較難以被發現,若術畢排氣時發現氣體排之不盡,應放置胸引流。
4.皮下氣腫
可單獨或伴隨氣胸出現,其發生率為2.7%。它通常出現在切口的周圍,并局限于胸部,涉及到縱隔、腹膜后、甚至到陰囊的情況相當罕見的。輕度的皮下氣腫一般不需處理,但提醒注意有無合并氣胸,重度的皮下氣腫則多需放置皮下引流。
5.肺不張或肺炎
個別患者術后X線提示節段性肺不張或肺炎,防治的要點在于術畢徹底鼓肺排氣、術后早期下床活動、多作深呼吸和拍背、咳痰。
6.術后一過性手掌多汗:一過性多汗多發生于術后一周內,表現為手術后手掌多汗癥狀較術前嚴重或相似,出現時間不分白晝,持續時間為數分鐘至數小時不定,一日可反復發作數次,可以無任何誘因,一周后多自愈。其產生機制未明,可能是汗腺去交感神經支配后,效應器在1周內可能出現“敏感化”或“反跳”而引起汗腺過度分泌。術前應告知患者,否則他們會擔心是否是手術失敗了。
9手汗癥發展現狀編輯本段
手汗癥發展現狀
在中華醫學會胸腔鏡外科學組組長王俊教授的關心、幫助和支持下,全國手汗癥微創治療協作組于2009年3月在福州成立。按照我國近年來手汗癥微創治療的發展需要,協作組肩負重托,根據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在多次反復征求有關學科專家意見的基礎上,由編委會同仁歷時半年完成了《中國手汗癥微創治療臨床指南》(2009年版)的編寫工作。
手汗癥是自主神經系統紊亂所致的一種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因局部汗腺分泌亢進,手掌不由自主地大量分泌汗液,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工作以及社會交往活動。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對生活方式的追求,該疾病越來越被人們關注。根據調查,每1000人中就有3個人患有嚴重手汗癥。然而,從全國范圍看,目前人們對手汗癥的知曉率和求診率還處于較低的水平。因此,進一步加強對該疾病的認識和治療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
手汗癥的外科治療源于1920年,Kotzareff首次報道了應用開胸手術進行胸交感神經切除治療手汗癥,開創了用手術方法治療手汗癥的先河。采用傳統胸腔鏡下行胸交感神經切除術的理念則由Hugh于1942年提出并應用于臨床。但是,因施行傳統胸腔鏡的手術入路和手術方法均較為復雜,創傷較大,得不到廣泛推廣應用。直到20世紀90年代電視胸腔鏡手術的臨床應用,才使胸交感神經切除這一古老的手術青春煥發,甚至出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手術不再是巨創,而是采用電視胸腔鏡微創的方法——胸交感神經干切斷術治療手汗癥獲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得到了醫生和患者的好評與青睞。
中國是手汗癥的多發地區,尤以福建、廣東、浙江、臺灣等地區為甚。近年來,中國開展微創技術治療手汗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積累了較多的經驗。在此基礎上,有些單位還開展了一系列細致臨床研究工作。這些研究的深入對于臨床上規范手術方法、規避手術風險、進一步提高療效、減少手術并發癥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目前我國醫學界對手汗癥微創外科治療中的許多問題仍然缺乏明確的認識,例如手汗癥的發病機制、手術適應癥、胸交感神經干切斷水平及其術式、手術效果判斷、術后并發癥如代償性多汗的防治等均亟待于進一步的研究、總結和提高。
可喜的是,為提高我國手汗癥診治水平,經中華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分會胸腔鏡外科學組全體成員的倡議,決定由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胸外科涂遠榮教授牽頭,于2009年3月在福州市成立全國手汗癥微創治療協作組,并召開了第一次全體成員工作會議。這次會議層次高、有規模、研討水平和造詣都很高,是一次成功的國內交流論壇。與會的全國20多個單位的專家教授對于手汗癥的微創外科治療的各個領域,進行了全方位的研討,特別是對手汗癥的定義分類、診斷、手術適應癥、手術方法以及并發癥尤其是代償性多汗的防治等作了深入的討論,取得了初步的共識。
專家們一致認為微創手術方法是治療手汗癥的迄今最有效方法,可以很好地為患者解除痛苦,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治療方法。為此,協作組將大會討論結果歸納并形成《中國手汗癥微創治療臨床指南》(2009年版),《指南》編委會希望通過《指南》幫助各級醫療衛生保健人員對手汗癥的診治能起規范和指導作用,幫助患者和關注健康的普通公眾對手汗癥有正確的認識。必須指出,由于編者水平有限,《指南》還存在許多不足,因此,我們誠摯地希望全國各兄弟單位對《指南》提出寶貴的意見,以便日后使之日臻完善。
10手汗癥注意事項編輯本段
手汗癥注意事項
實踐證明保留T2能大大降低代償性多汗的發生率。因此,術前談話應重點指出以下內容:
1、關于代償性多汗:術后部分病人可能出現轉移性多汗,這是一種常見現象,多數程度較輕,重度的不常見。目前沒有理想消除方法,只能以心理治療為主,但隨著時間推移,癥狀可能逐步減輕。對于這點,一定要讓患者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2、關于術后復發:術后復發非常罕見,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神經走行變異所致,對這種情況可以再次施行手術切斷T2獲得治愈。
3、關于腋汗和腳汗:腋汗和腳汗也是多汗癥的一種局部表現。施行胸交感神經切斷術后確實有一部分患者腋汗和腳汗也消失或減輕,但也有患者未緩解甚至加重,這點也要加以說明。
4、關于狐臭:這是腋窩大汗腺過度發育產生的一種異常發臭的體液,胸交感神經切斷術后可能使汗液減少,但不能根治,這點也應加以說明。
5、關于頭汗癥:手術必須切斷T2,術后可能會發生重度頭面部無汗和嚴重的轉移代償性多汗,術者和患者必需慎之又慎。
6、關于赤面癥(社會恐怖癥):它不一定是一種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某種情況下,自然發生害羞、膽怯、不安、頭面部皮膚發紅和出汗等現象。國外有人采用胸交感神經切斷術治療,收到一定療效,但復發率相當高,這種情況應以心理治療為主,不應盲目施行手術。
11手汗癥特點編輯本段
手汗癥特點
手術治療的爭議和后遺癥
盡管手術治療手汗確實效果顯著,手汗停止后,往往都會引發代償性出汗。代償性出汗是指手術后上半身(乳頭以上)的汗幾乎停止,而下半身卻常常濕答答。除了特別冷的天氣外,代償性出汗持續存在,并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減少,相反有可能更多。這是手術后最不能忍受的后遺癥之一。
12手汗癥手汗癥的發生率編輯本段
手汗癥手汗癥的發生率
手汗癥不分男女都有可能發生,在東方民族的年輕人中相當常見,有家族性的可達12%。曾有見到父母均有多汗癥者,4個孩子均有程度不等的多汗。許多手掌多汗患者有家族史,但并非一定會遺傳給下一代。
13手汗癥多發年齡段編輯本段
手汗癥多發年齡段
據介紹,多汗癥是自主神經系統紊亂所致的一種癥狀,常見的有手、腳及腋下多汗,其中由于手汗表現更加明顯、對病人影響更大,因此一般把多汗癥叫做手汗癥。手汗癥主要表現為因局部汗腺分泌亢進,手掌不由自主地大量分泌汗液。手汗癥一般在兒童或少年期出現,到青春期逐漸加劇,有數據表明,95.6%的患者首次出現癥狀的年齡小于16歲。手汗癥患者由于手掌等部位多汗,嚴重時汗液呈流淌滴瀝狀,所以對日常生活和人際交往會造成不利的影響,且患者易因此在心理上產生躲避、焦慮的負面情緒。
多汗癥并非一種疾病,而是一種功能性的局部異常多汗,手汗由于表現更加明顯,影響大,因此是多汗癥治療的重點。至今引起多汗癥的原因尚不明確,醫學上認為是交感神經過度亢奮而引起的汗腺過多分泌。氣候、季節以及外界溫度、情感變化、劇烈活動等諸多因素,都可能與多汗癥有關。一般來說,多數患者夏季癥狀較重,冬季時則相對較輕。另外,手汗癥同時還可能患有手部皮膚浸漬感染,從而導致各種皮膚病變。
有關調查顯示,每1000人中就有3個人患有嚴重手汗癥。我國是手汗癥的多發地區,福建、廣東、浙江、臺灣等南方地區尤為嚴重,但另一方面,人們了解手汗癥并去求醫的人并不多。
臨床可將手汗癥癥狀分級,例如將手汗癥病變程度由輕到重分成三級:輕度為手掌潮濕;中度為手掌出汗時濕透一條手帕;重度為手掌出汗時呈滴珠狀。如果符合以下大部分特點:青少年發病、家族史、多汗為雙側對稱、誘發因素為情感、運動、高溫等;睡眠時不出汗,大都考慮為多汗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