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功能衰竭,是一常見的臨床綜合癥。它通常發生在各種慢性腎臟疾病的基礎上,緩慢地出現腎功能損害及進行性惡化的結果,最終將導致尿毒癥。許多患者由于起病隱匿,或忽視了基礎疾病的治療,至腎衰晚期才來就診,此時雙腎功能已基本喪失,藥物治療效果往往不佳,需行透析或腎移植等替代治療,不僅醫療費用昂貴,而且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給患者帶來沉重的經濟與精神負擔。
【常見病因】
1、腎臟疾病:是導致尿毒癥發生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原因。各類腎病,如沒有有效控制病情,最終結局都將是發生尿毒癥,如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腎結石、尿路梗阻、腎血管疾病、遺傳性腎病、腎腫瘤等。
2、其他伴隨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紅斑狼瘡、過敏性紫癜等,隨著病程遷延均可發生腎損害,進一步就可惡化為尿毒癥。其中,糖尿病腎病和高血壓腎病是最常見和最嚴重的繼發性腎病類型,是此類因素導致慢性腎衰竭發生的主要原因。
3、藥物損傷腎臟而導致尿毒癥發生:抗生素、部分抗炎藥、醫用造影劑、抗腫瘤藥物以及部分中藥等均屬于腎毒性藥物,容易對腎臟造成損傷,由此引發尿毒癥形成。
【易患人群】
1、原發性腎小球腎炎患者
原發性腎小球腎炎有多種類型,其中以慢性腎小球腎炎導致慢性腎功能衰竭最為常見。慢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炎)確切病因仍不明,起病隱襲,病程較長,臨床表現呈多樣化,可出現蛋白尿、血尿、高血壓、水腫等,并有不同程度的腎功能減退,病情時輕時重,逐漸發展為慢性腎衰。
2、糖尿病和腎病患者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人民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的改變,糖尿病的患病人數近幾年迅速增加。在糖尿病的眾多并發癥中,腎臟損害是廣大醫生及患者最容易忽視的。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最主要并發癥之一,特別是在患糖尿病5年以上其發病率較高,表現為腎臟體積增大,腎小球濾過功能增加,由尿中微量蛋白增多至大量蛋白尿,血肌酐升高,腎功能減退等,終至終末期腎衰竭。大多數患者待出現尿檢異常,浮腫或血肌酐明顯升高時才到腎科就診,此時已延誤最佳治療時機,藥物治療效果往往不甚理想。
3、高血壓腎病患者
同糖尿病一樣,高血壓病患病率自八十年代以來亦呈迅速上升趨勢,并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發病率越高,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人們都知道高血壓會引起心臟病,腦血管疾病等,其實持續的血壓升高會加重腎臟負擔,引起腎臟損害,早期出現夜尿增多,繼之出現蛋白尿,腎功能進行性損害,血肌酐升高,最后進入腎功能衰竭。
4、多囊腎患者
多囊腎是一遺傳性疾病。大多數患者幼年時腎臟體積常保持正常大小或略大,偶可發現小囊腫,隨著年齡增長囊腫數目及其大小均增大,病程進展緩慢,大多數患者到40歲以后才出現癥狀,表現為腰腹部隱痛不適,血尿,蛋白尿,血壓升高,最后進入腎衰期。
除此之外,系統性紅斑狼瘡,過敏性紫癜,痛風等繼發腎臟損害及間質性腎炎等導致慢性腎衰竭在臨床上亦較為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