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叉神經痛疾病簡介編輯本段
三叉神經痛疾病簡介
三叉神經痛又稱痛性抽搐,有時也被稱為“臉痛”,中醫 稱為"面風痛",是指發生在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內的劇烈疼痛,發病驟發,驟停、閃電樣、刀割樣、燒灼樣、頑固性、難以忍受的劇烈性疼痛。是一種非神經性、常人難以忍受的神經性痛疾病。發病率高,說話、刷牙或微風拂面時都會導致陣痛,陣發性時的劇烈疼痛,歷時數秒或數分鐘,疼痛呈周期性發作,發作間歇期同正常人一樣。三叉神經痛患者常因此不敢擦臉、進食,甚至連口水也不敢下咽,從而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因此被人稱此痛為“天下第一痛”,又稱痛性抽搐。目前臨床上通常將三叉神經痛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并不明白繼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病因,三叉神經痛一般是指繼發性三叉神經的抽搐痛。 繼發性三叉神經痛,常繼發于軟組織損傷、局部感染、外傷、三叉神經所通過的骨孔狹窄、腫瘤、血管畸形、血液循環障礙等。三叉神經痛主要是軟組織損傷后,其他繼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病人非常少見。原發性三叉神經痛至今還未發現。
多數三叉神經痛于40歲起病,多發生于中老年人,女性尤多。國內外統計的發病率分別是47.8/10萬和62.6/10萬,女多于男,發病率可隨年齡而增長。存在于人群中的三叉神經痛實際要比這個數多。
現代醫學對本病診斷是據其疼痛部位、性質、發作次數、時間和誘因等,在排除顱腦占位性病變之后,其診斷并不困難。就其發病學說而言,有諸如病毒感染學說、病灶學說、缺血學說、頸神經學說、遺傳學說、變態反應學說等等。國內外統計的發病率分別是47.8/10萬和62.6/10萬,女多于男,發病率可隨年齡而增長。
2三叉神經痛臨床表現編輯本段
三叉神經痛臨床表現
1)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陣發性劇烈疼痛,歷時數秒至1-2分鐘,,每次疼痛情況相同。
2)疼痛可由口、舌的運動或外來刺激引起,常有一“扳機點”,觸之即痛,多在唇、鼻翼、眉及口腔內等處,因怕引起發作,病人常不洗臉,少飲食以致面部污穢,消瘦,嚴重者身體虛弱,臥床不起。
3)約60%患者疼痛發作時拌有同側眼或雙眼流淚及流口水。偶有面部表情肌出現不能控制的抽搐,稱為“痛性抽搐”。有的皮膚發紅、發熱、約2.7%痛時拌有發涼,偶有劇癢者。半數以上患者于痛者按壓或揉搓患部以減輕疼痛,偶有不停咀嚼或咂嘴以減痛者。
4)疼痛局限于一側三叉神經一支或多支分布區,以右側及二、三支區多見,兩側疼痛者少見(0.6%-5.3%),多先后患病,同時疼痛者更少,多一側輕一側重。
5)疼痛呈周期性發作,不痛期(幾日至幾年)漸短,逐漸嚴重影響進食及休息,以致痛不欲生,自愈者少見。
特點:驟然發作,無任何先兆,多為一側。發作時,疼痛劇烈如刀割、電擊一樣,持續數秒至 1- 2分鐘,常伴有面肌抽搐、流淚、流涎、面潮紅、結膜充血等癥狀,
3三叉神經痛臨床分型編輯本段
三叉神經痛臨床分型
三叉神經痛可分為原發性(癥狀性)三叉神經痛和繼發性三叉神經痛兩大類,其中原發性三叉神經痛較常見。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是指找不到確切病因的三叉神經痛。繼發性三叉神經痛,是指由于腫瘤壓迫、炎癥、血管畸形引起的三叉神經痛。此型有別于原發性的特點,疼痛常呈持續性,并可查出三叉神經鄰近結構的病變體征。
原發性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但多數認為其病變在三叉神經的周圍,即在三叉神經半月節感覺根內。根據顯微外科和電鏡觀察,可能與小血管畸形、巖骨部位的骨質畸形等因素有關,而引起疼痛發作。
一般認為,三叉神經痛的診斷應具備下述特征:
1.性別與年齡:年齡多在40歲以上,以中、老年人為多。女性多于男性,約為3∶2;
2.疼痛部位:右側多于左側,疼痛由面部、口腔或下頜的某一點開始擴散到三叉神經某一支或多支,以第二支、第三支發病最為常見,第一支者少見。其疼痛范圍絕對不超越面部中線,亦不超過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偶爾有雙側三叉神經痛者,占3%;
3.疼痛性質:如倒割、針刺、撕裂、燒灼或電擊樣劇烈難忍的疼痛,甚至痛不欲生;
4.疼痛的規律:三叉神經痛的發作常無預兆,而疼痛發作一般有規律。每次疼痛發作時間由僅持續數秒到1~2分鐘驟然停止。初期起病時發作次數較少,間歇期亦長,數分鐘、數小時不等,隨病情發展,發作逐漸頻繁,間歇期逐漸縮短,疼痛亦逐漸加重而劇烈。夜晚疼痛發作減少。間歇期無任何不適;5、誘發因素:說話、吃飯、洗臉、剃須、刷牙以及風吹等均可誘發疼痛發作,以致病人精神萎靡不振,行動謹小慎微,甚至不敢洗臉、刷牙、進食,說話也小心,惟恐引起發作;
6.扳機點:扳機點亦稱“觸發點”,常位于上唇、鼻翼、齒齦、口角、舌、眉等處。輕觸或刺激扳機點可激發疼痛發作;
7.表情和顏面部變化:發作時常突然停止說話、進食等活動,疼痛側面部可呈現痙攣,即“痛性痙攣”,皺眉咬牙、張口掩目,或用手掌用力揉搓顏面以致局部皮膚粗糙、增厚、眉毛脫落、結膜充血、流淚及流涎。表情呈精神緊張、焦慮狀態;
8.神經系統檢查:無異常體征,少數有面部感覺減退。此類病人應進一步詢問病史,尤其詢問既往是否有高血壓病史,進行全面的神經系統檢查,必要時包括腰穿、顱底和內聽道攝片、顱腦CT、MRI等檢查,以助與繼發性三叉神經痛鑒別。
繼發性
繼發性三叉神經痛又稱癥狀性三叉神經痛。是由于顱內、外各種器質性疾病引起的三叉神經痛。出現類似于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在顏面部疼痛發作的表現,但其疼痛程度較輕,疼痛發作的持續時間較長,或者呈持續性痛,陣發性加重。
多見于40歲以下中、青年人,通常沒有扳機點,誘發因素不明顯,少數可發現三叉神經損害區域和原發性疾病表現的特點。腦脊液、 X線顱底攝片、鼻咽部活組織檢查等有助診斷。有時繼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發作情況與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極為相似,若不注意繼發病變早期的細微表現,很容易被誤診。引起顏面部疼痛的疾病很多,無論顱外疾病還是顱內疾病,血管疾病還是神經疾病都可使臉面部疼痛。隨著病情的加重,間歇期愈來愈短,發作愈加頻繁,經過一次強烈的疼痛刺激,使病人精神異常緊張,造成極大的痛苦。三叉神經痛的臨床表現為:
1)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陣發性劇烈疼痛,歷時數秒至1-2分鐘,,每次疼痛情況相同。
2)疼痛可由口、舌的運動或外來刺激引起,常有一“扳機點”,觸之即痛,多在唇、鼻翼、眉及口腔內等處,因怕引起發作,病人常不洗臉,少飲食以致面部污穢,消瘦,嚴重者身體虛弱,臥床不起。
3)約60%患者疼痛發作時拌有同側眼或雙眼流淚及流口水。偶有面部表情肌出現不能控制的抽搐,稱為“痛性抽搐”。有的皮膚發紅、發熱、約2.7%痛時拌有發涼,偶有劇癢者。半數以上患者于痛者按壓或揉搓患部以減輕疼痛,偶有不停咀嚼或咂嘴以減痛者。
4)疼痛局限于一側三叉神經一支或多支分布區,以右側及二、三支區多見,兩側疼痛者少見(0.6%-5.3%),多先后患病,同時疼痛者更少,多一側輕一側重。
5)疼痛呈周期性發作,不痛期(幾日至幾年)漸短,逐漸嚴重影響進食及休息,以致痛不欲生,自愈者少見。
三叉神經痛的診斷可根據病史,觀察發作時情況及神經系統檢查,一般易于診斷。如疼痛發作不典型(自發疼痛不因外來刺激引發、疼痛持續時間長等)或神經系統檢察有異常發現,應考慮為癥狀性三叉神經痛。對30歲以下患者應詳細檢查除外癥狀性的可能。必要時作巖骨、顱底X線檢查,腦CT、MRI、特殊造影,腦B超及聽覺誘發電位等檢查明確診斷。 關于鑒別診斷,用以區別那些引起顏面部疼痛的疾病的方法,這里就不介紹了。
對于三叉神經痛的治療,現代醫學多以西藥如:卡馬西平、苯妥英鈉治療,但由于這兩種藥會引起惡心、乏力,甚至肝腎功能受影響,所以并不能讓所有病人接受。封閉療法(藥物神經注射)、經皮射頻術療法、三叉神經感覺根分切斷術,有一定療效,但手術后有不良影響。
編輯本段診斷標準
1. 突發性的面部或額部疼痛發作,每次持續時間數秒至2分鐘。
2. 疼痛至少具備下列特點中的4個:①疼痛固定在三叉神經一支或多支分布區內;②疼痛的性質為突發的、尖銳的、劇烈的、淺表性刺痛或灼痛;③疼痛的強度為極度的痛;④突發疼痛起始于觸發區,或由某種日常活動,如吃飯、談話、洗臉、刷牙等引發;④發作間期無疼痛。
3. 每個病人都有自己固定的發作模式。
4. 病史、體格檢查,及必要的實驗室檢查除外引起面部疼痛得其他疾病。
4三叉神經痛西藥治療編輯本段
三叉神經痛西藥治療
1.卡馬西平(carbamazepine) 開始每日2次,以后可每日3次。每日0.2~0.6g,分2~3次服用,每日極量1.2g。服藥24h~48h后即有鎮痛效果。西藥卡馬西平止痛迅速,但是這種西藥平常是用來控制癲癇的鎮靜藥,它通過控制腦電波的異常放電來解除三叉神經痛的閃電刀割的疼痛感,只是暫時能緩解2個小時左右的作用,有很大的毒副作用,眩暈、乏力、是犧牲肝腎、骨髓的正常功能為代價的。2.苯妥英鈉(sodium phenytoin) 別名大倫丁(D1antinSodium、Phen—toin,為白色粉末,無臭,味微苦。易溶于水,幾乎不溶于乙醚或氯仿,在空氣中易潮解。三叉神經痛是在一種在三叉神經分布區內反復發作的陣發性劇烈神經痛,三叉神經痛是神經外科常見病之一,三叉神經痛也是國際公認的疑難雜癥之一。多數三叉神經痛于40 歲起病,女性尤多
5三叉神經痛中藥治療編輯本段
三叉神經痛中藥治療
中醫經典古籍《黃帝內經》認為:三叉神經痛屬“頭痛”、“偏頭痛”、“面痛”等范疇,古醫書中有“首風”、“腦風”、“頭風” 等名稱記載,如《素問*風論》:“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 因為顛頂之上,唯風可即,外感風寒之邪,尋經上犯顛頂清竅引起本病, 精神因素亦可誘發此病。肝郁氣滯,郁久化火,火熱風動,風火夾痰上擾致清陽不得舒展,頭為諸陽之會,五臟六腑之精華氣血皆上聚于頭,諸邪氣,風、火、痰濕、血客于經絡,痰阻血淤,氣滯血凝,阻遏經絡,導致“不通則痛”。中華醫藥經典書籍都把三叉神經痛”這個國際公認的疑難雜癥歸屬于“頭風、頭痛”范疇,認為患者的腦部神經一定是受過“重寒”的侵襲。外因可有風、寒、濕、熱等外邪,尤其以“風邪”為主,內因有血虛、肝陽、淤血、腎虛等病因而致發病。如閃電、刀割、鉆刺、火灼,突然出現的陣陣劇痛時間從數秒鐘到數分鐘,一日數次;有“扳機點”這個疼痛源,涉及面、頜、或舌運動的說話、吞咽、刷牙、洗臉、甚至微風拂面均可致陣陣劇痛。疲勞或緊張時發作頻繁!有的面部神經反射性抽搐或目赤流淚。
6三叉神經痛微血管減壓術編輯本段
三叉神經痛微血管減壓術
微血管減壓術是1967年由Jannatta教授首次提出,以后Haines等對三叉神經與微血管的關系進行了更深入的解剖學研究,發現存在橋腦旁微小血管壓迫三叉神經根病例中92.5%出現三叉神經痛的癥狀。壓迫神經產生疼痛的血管稱之為“責任血管”。
常見的責任血管有:①小腦上動脈(55%),小腦上動脈可形成一向尾側延伸的血管襻,與三叉神經入腦干處接觸,主要壓迫神經根的上方或上內方。
②小腦前下動脈(30%),一般小腦前下動脈從下方壓迫三叉神經,也可與小腦上動脈一起對三叉神經形成夾持壓迫。③基底動脈,隨年齡增長及血流動力學的影響,基底動脈可向兩側彎曲而壓迫三叉神經根,一般多彎向較細小的椎動脈一側。
④其它少見的責任血管還有小腦后下動脈、變異血管(如永存性三叉動脈)、腦橋橫靜脈、外側靜脈及基底靜脈叢等。責任血管可以是一支也可以是多支,既可以是動脈也可以是靜脈。
微血管減壓術的方法是:全麻下,于患側耳后、發際內縱行4cm的直切口,顱骨開孔,直徑約2cm,于顯微鏡下進入橋小腦角區,對三叉神經走行區進行探查,將所有可能產生壓迫的血管、蛛網膜條索都“松懈”開,并將這些血管以Tefflon墊片與神經根隔離,一旦責任血管被隔離,產生刺激的根源就消失了,三叉神經核的高興奮性就會隨之消失,恢復正常。絕大多數患者術后疼痛立即消失,并保留正常的面部感覺和功能,不影響生活質量。
7三叉神經痛相似疾病鑒別編輯本段
三叉神經痛相似疾病鑒別
1.牙痛:三叉神經痛常誤診為牙痛,往往將健康牙齒拔除,甚至拔除全部牙齒仍無效,故應注意。牙病引起的疼痛為持續性疼痛,多局限于齒齦部,局部有牙痛及致病病變,X線及牙科檢查可以確診。
2.副鼻竇炎:如額竇炎、上頜竇炎等,為局限性持續性痛,可有發熱、鼻塞、濃涕及局部壓痛等。
3.青光眼:單側青光眼急性發作誤診為三叉神經第1支痛,青光眼為持續性痛,不放射,可有嘔吐,伴有球結合膜充血、前房變淺及眼壓增高等。
4.顳頜關節炎:疼痛局限于顳頜關節腔,呈持續性,關節部位有壓痛,關節運動障礙,疼痛與下頜動作關系密切,可行X線及專科檢查協助診斷。
5.偏頭痛:疼痛部位超出三叉神經范圍,發作前多有視覺先兆,如視力模糊、暗點等,可伴嘔吐。疼痛為持續性,時間長,往往半日至1-2日。
6.三叉神經炎:病史短,疼痛呈持續性,三叉神經分布區感覺過敏或減退,可伴有運動障礙,在受累的三叉神經分支有明顯壓痛。神經炎多在感冒或副鼻竇炎后等發病。
7.小腦腦橋角腫瘤:疼痛發作可與三叉神經痛相同或不典型,但多見于30歲以下青年人,多有三叉神經分布區感覺減退,并可逐漸產生小腦腦橋角其他癥狀和體征。以膽脂瘤多見,腦膜瘤、聽神經鞘瘤次之,后兩者有其他腦神經受累,共濟失調及顱內壓增高表現較明顯。X線片、CT顱內掃描及MRI等可協助確診。
8.腫瘤侵犯顱底:最常見為鼻咽癌,常伴有鼻衄、鼻塞,可侵犯多數腦神經,頸淋巴結腫大,作鼻咽部檢查檢查、活檢、顱底X線檢查,CT及MRI檢查可確診。
9.舌咽神經痛:易于三叉神經第3支痛相混,舌咽神經痛的部位不同,為軟腭、扁桃體、咽舌壁、舌根及外耳道等處。疼痛由吞咽動作誘發。用1%潘妥卡因或可卡因等噴咽區后疼痛可消失。
10.三叉神經半月節區腫瘤:可見神經節細胞瘤,脊索瘤,麥氏窩腦膜瘤等,可有持續性疼痛,病人三叉神經感覺、運動障礙明顯。顱底X線可能有骨質破壞等改變。
11.面部神經痛:多見于青年人,疼痛超出三叉神經范圍,可延及耳后、頭頂、枕頸,甚至肩部等。疼痛持續性,可達數小時,與動作無關,不怕觸摸,可為雙側性疼痛,夜間可較重。
8三叉神經痛病理生理編輯本段
三叉神經痛病理生理
所謂三叉神經痛,并非是三叉神經痛出現了疾病,實質是面部的遠傷病發生的疼痛,是遠傷處的紅細胞刺激面部皮膚上的豐富感受器。其實這一存在是不難識別的,一是可以通過揉摩清晰地觀察到疼痛位置上的病灶,二是通過揉摩可以立即消除疼痛,三是經過兩三次揉摩直至病灶消除(即再揉摩也見不到遠傷的形態),所謂的三叉神經痛即治愈。
周圍病原學說
從三叉神經末梢到腦干核團的任何部位病變都可能 引起本病。 Cushing(1920)于手術中發現腫瘤的機械性壓迫可引起三叉神經痛。 Jennetta(1966)提出在三叉神經的腦橋入口處90%以 上有異行扭曲的血管壓迫在三叉神經后根上,導致神經 根局部脫髓鞘變化。 Gardner認為脫髓鞘局部的相鄰纖維之間產生短路,輕微的觸覺刺激可通過此“短路”傳入中樞,而中樞傳出的沖動經此“短路”轉變成傳入沖動,如此疊加,達到閾值以上強度,產生癥狀。
中樞病原學說
三叉神經痛與局灶性癲癇有很多類似點。 有一些現象由周圍病原學說無法解釋如尸檢發現 很多正常人存在著神經和血管的接觸、某些三叉 神經痛的患者沒有血管壓迫等。
感覺性癲癇發作
三叉神經痛可能是一種感覺性癲癇發作。三叉神經痛的發作具有觸發點、突然發作、持續時間短、 抗癲癇藥物有效支持這一觀點。 該學說無法解釋絕大多數病例為單側,疼痛長期 局限于某一二支范圍內無發展,腦干病變不產生 三叉神經痛等現象。
9三叉神經痛鑒別診斷編輯本段
三叉神經痛鑒別診斷
三叉神經痛,根據疼痛發作部位、性質、觸發點的存在,檢查時無陽性體征,結合起病年齡,診斷并不困難。有時雖然檢查時患者出現陽性體征,也不排除三叉神經痛 。按照遠傷病檢查,更加確切和肯定,不會產生誤診。
早期容易與牙痛混淆,一些病人拔牙而疼痛并不解除。發生在面部的疼痛,不一定就是三叉神經痛,也往往容易誤診為副鼻竇炎、下頜關節炎、舌神經痛各其他疾患,最可靠的方法是作遠傷病的檢查,因為這種檢查簡易、直觀,而且很快就能明確,不會有誤。
只要在面部出現疼痛癥狀或其他異常癥狀,不必診斷是否為三叉神經痛,它的病因病機均是相同的,也能夠即時緩解和止痛,最終治愈。
10三叉神經痛治療方式編輯本段
三叉神經痛治療方式
治療方法分為無創和有創治療方法。
無創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中醫中藥針灸療法、理療等。適用于病程短、疼痛較輕的患者。也可作為有創治療方法的補充治療。
有創治療方法包括手術療法、注射療法和射頻熱凝療法。
一般療法
(一) 藥物療法
1.卡馬西平(carbamazepine) 開始每日2次,以后可每日3次。每日0.2~0.6g,分2~3次服用,每日極量1.2g。服藥24~48h后即有鎮痛效果。
2.苯妥英鈉(sodium phenytoin) 別名大侖丁(dilantin),為白色粉末,無臭,味微苦。易溶于水,幾乎不溶于乙醚或氯仿,在空氣中易潮解。
(二)中藥治療
中醫學認為,三叉神經痛屬“頭痛”、“偏頭痛”、“面痛”等范疇。
對于風邪外襲型,主張治宜活血化瘀,祛風止痛。可采用加味吳茱萸湯(黨參、川芎各25g,吳茱萸、白芷、天麻各18g,干姜、薄荷、防風各12g,丹參、香附各20g,赤芍15g,鉤藤30g,細辛3g),或可采用白附子10g,僵蠶10g,天麻10g,防風10g,白芷10g,細辛10g,膽南星10g,地龍10g,川芎10g,全蝎3g。
對于肝火上炎型,采用滋陰潛陽,降火熄風。可采用全蝎5g,蜈蚣2條,僵蠶、地龍、川芎、牛膝、生地、白芍、白術各15g,制川烏10g,白芷、天麻、制半夏各10g,細辛4g,鉤藤20g,石決明30g(先煎)。也可采用白僵蠶、蔓荊子、炒沒藥、龍膽草、白蒺藜各9g,白芷12g,白芍、生地黃各15g,石決明(先煎)30g,全蝎6g,甘草3g。
(三)針灸治療
1.普通針刺療法針灸治療在臨床上應用方便,安全快捷,副作用小。主穴:風池、翳風、下關、手三里、合谷。配穴:第1支疼痛者加太陽,陽白,撈竹,頭維。第2、3支疼痛者加太陽、四白、下關、聽會、地倉、承漿、迎香。行重刺激法,并留針,也可用電刺激治療機作電針治療。
2.針刺三叉神經周圍支針刺眶上孔,眶下孔、后上齒槽孔及頦孔,直接針刺三叉神經周圍支,待出現同側分支的分布區疼痛及麻脹反應,而獲迅速的鎮痛效果。所持針刺手法,系提插捻轉強刺激,不論陰陽補瀉,對初針患者采用臥位,手法宜輕,以免引起暈針,或產生懼怕情緒。
(四) 中醫穴位埋線療法
在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用羊腸線或生物蛋白線植入人體的穴位內,利用線體對穴位的持續刺激治療三叉神經痛,它的特點是保留神經,痛苦小,療效塊,不復發,[4] 無副作用。是目前保守治療三叉神經痛最為理想的。
封閉療法
三叉神經周圍支封閉是臨床治療三叉神經痛的常用方法。注射的部位主要是三叉神經分支通過的骨孔,如眶上孔、眶下孔、下齒槽孔、頦孔、翼腭孔等。所用藥物包括無水乙醇、苯酚溶液、多柔比星、鏈霉素等。三叉神經周圍支封閉治療止痛范圍局限,其效果與操作者的技術水平和患者的病情程度也關系密切,因此,多數病人在半年至2年內復發。
三叉神經周圍支阻滯根據注射部位分為:眶上神經阻滯術,眶下神經阻滯術,后上齒槽神經阻滯術,上頜神經阻滯術,頦神經阻滯,下齒糟神經阻滯和下頜神經阻滯術。[4]
阻滯療
采用半月神經節阻滯治療三叉神經痛,經卵圓孔刺入顱腔內的半月神經節,注入甘油、無水乙醇、苯酚溶液、多柔比星、阿霉素等神經毀損藥物,以阻滯三叉神經第2、3支甚至全部的三支,可獲得長時間的阻滯效果。用于治療頑固性三叉神經痛、頜面部癌痛及帶狀皰疹后遺痛。
治療適應證 1、本注射療法適用于一切較嚴重而頑固的三叉神經痛患者,尤其是具有開顱手術禁忌的老弱及慢性病患者。2、三叉神經痛同時累及第2、3支,1、2支或全部3支,并經各周圍支阻滯無效者。3、頑固的面部帶狀皰疹后三叉神經痛。
射頻熱凝療法
射頻熱凝療法是利用高溫作用于神經節、神經干和神經根等部位,使其蛋白質凝固變性,從而阻斷神經沖動的傳導。復發率較高,由于操作方便,可重復實施,最終達到鎮痛的目的。
周圍神經撕脫術
有的專家認為供養三叉神經的動脈發生硬化、缺血,以致神經纖維營養代謝紊亂而發生變性。遠心端神經周圍纖維組織增生對血管的壓迫使血供進一步減少,加重神經變性,導致神經纖維脫髓鞘而發生“短路串電”現象。因此,在臨床上出現了周圍神經撕脫術,進行該手術時,應盡可能多地向近心端撕脫,以防止手術后三叉神經痛復發。由于該方法對多支痛或深部痛三叉神經痛的治療捉襟見肘,效果不佳,因此應用不多。
球囊壓迫法
球囊壓迫法是國際上八十年年代開始用于治療三叉神經痛的技術。患者采用全身麻醉、氣管插管和控制呼吸。由于穿刺操作者的熟練程度不同,麻醉時間在20分鐘~160分鐘。所以要求麻醉隨時終止,患者盡快清醒。在X線屏幕下進行半月神經節穿刺術。
微血管減壓術
治療三叉神經痛常用的開顱手術有:經顱中窩三叉神經感覺根切斷術、三叉神經脊束切斷術、三叉神經根解壓術和顱后窩三叉神經根微血管解壓術。
伽瑪刀
應用伽瑪刀治療是先通過影像學定位,計算出三叉神經根的三維坐標,再將聚焦的伽瑪射線會聚在靶點,治療醫師通過對劑量大小的控制,可阻斷痛覺的傳導。
根據目前的經驗,適合伽瑪刀治療的條件為:
①其他治療無效的頑固型帶狀皰疹后三叉神經痛
②診斷為繼發性三叉神經痛,經影像學檢查顱內有較小的腫瘤或血管畸形。
11三叉神經痛預防保健編輯本段
三叉神經痛預防保健
1.飲食要有規律!宜選擇質軟、易嚼食物。因咀嚼誘發疼痛的患者,則要進食流食,切不可吃油炸物,不宜食用刺激性、過酸過甜食物以及寒性食物等;飲食要營養豐富,平時應多吃些含維生素豐富及有清火解毒作用的食品;多食新鮮水果,蔬菜及豆制類,少食肥肉多食瘦肉,食品以清淡為宜。
2、吃飯漱口,說話,刷牙,洗臉動作宜輕柔。以免誘發板機點而引起三叉神經痛。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洋蔥等。
3.注意頭、面部保暖,避免局部受凍、受潮,不用太冷、太熱的水洗面;平時應保持情緒穩定,不宜激動,不宜疲勞熬夜、常聽柔和音樂,心情平和,保持充足睡眠。
4.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盡量避免觸及“觸發點”;起居規律,室內環境應安靜,整潔,空氣新鮮。同時臥室不受風寒侵襲。適當參加體育運動,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切忌沖動、生氣,抑郁寡歡。樹立治療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醫生治療。這些三叉神經痛的預防較為常見。
5、適當參加體育運動,鍛煉身體,增強體質。這也是三叉神經痛的預防措施。
6、三叉神經痛的預防還有生活、飲食要有規律,保證足夠的睡眠和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12三叉神經痛日常保養編輯本段
三叉神經痛日常保養
1.飲食要有規律!宜選擇質軟、易嚼食物。因咀嚼誘發疼痛的患者,則要進食流食,切不可吃油炸物,不宜食用刺激性、過酸過甜食物以及寒性食物等;飲食要營養豐富,平時應多吃些含維生素豐富及有清火解毒作用的食品;多食新鮮水果,蔬菜及豆制類,少食肥肉多食瘦肉,食品以清淡為宜。
2、吃飯漱口,說話,刷牙,洗臉動作宜輕柔。以免誘發板機點而引起三叉神經痛。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洋蔥等。
3.注意頭、面部保暖,避免局部受凍、受潮,不用太冷、太熱的水洗面;平時應保持情緒穩定,不宜激動,不宜疲勞熬夜、常聽柔和音樂,心情平和,保持充足睡眠。
4.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盡量避免觸及“觸發點”;起居規律,室內環境應安靜,整潔,空氣新鮮。同時臥室不受風寒侵襲。適當參加體育運動,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切忌沖動、生氣,抑郁寡歡。樹立治療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醫生治療。這些三叉神經痛的預防較為常見。
5、適當參加體育運動,鍛煉身體,增強體質。這也是三叉神經痛的預防措施。
6、三叉神經痛的預防還有生活、飲食要有規律,保證足夠的睡眠和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13三叉神經痛飲食禁忌編輯本段
三叉神經痛飲食禁忌
三叉神經痛食療方
1、原料:黃芪15克、僵蠶6克、蜈蚣2條、血竭3克、瘦豬肉糜500克、芹菜500克、面粉500-1000克
制作:將上藥焙干研粉;芹菜洗凈,在沸水中焯透,撈出切成碎末,用紗布袋裝好,擠出菜汁待用;肉糜中加入中藥粉,芹菜、鹽、酒、味精、胡椒粉、拌勻后加雞蛋清2個作餡。面粉用芹菜汁合好揉勻,揉至面團表面光滑為止,搟成圓薄皮子,加餡將皮子逐個包成餃子,煮熟后即可服食。
2、原料:西蘭花、白菜花、胡蘿卜、紅辣椒
做法:
(1)西蘭花、白菜花切成小朵,胡蘿卜去皮、切片,紅辣椒去籽、切塊,待用。
(2)將全部蔬菜放入溫油中焯一下。
(3)鍋內留少許底油,下入全部原料翻炒,用鹽、雞精調味,再用淀粉勾芡,即成。
(3)每次取豬腦一只(洗凈),天麻10克切碎,粳米250克,清水適量,煮成稀粥,每日晨起空腹溫服,天麻善祛頭風,豬腦專補腦髓,二者合用,既可補益精髓,又可祛頭風,實為祛頭痛的良好家庭藥膳。
上述食療菜譜能夠有效減輕三叉神經的疼痛癥狀,但是,在使用前還是要與醫生進行商議。可行后還要以堅持為宜,其實對于任何疾病來說,“堅持”是必要的,方法再好,沒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很難與病魔抗衡的。
三叉神經痛飲食宜忌
宜
1、以流食為主,每日五至六餐,應配置高蛋白高糖液體食品,如牛奶沖藕粉,牛奶沖蛋花,等厚流質,使患者有包足感。
2、補充鈣及維生素B族元素,對面神經疾病都有幫助。鈣不僅能對骨骼和智力有益,還能促進肌肉及神經功能正常,由于面神經疾病患者主要是面神經傳導障礙而導致肌肉萎縮,所以補鈣很重要,排骨、深綠色蔬菜、蛋黃、海帶、芝麻、水果、胡蘿卜、西瓜、奶制品等都富含鈣質。維生素B族元素對面神經疾病也有幫助,如 B1、B2、B12等。維生素B族富含于下列食品中:香菜、番茄、冬瓜、黃瓜、木瓜、蘋果、菠蘿、梨、桃、西瓜、杏、柿子、葡萄。維生素B,能夠幫助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所以應該適當進補。
3、飲食要營養豐富,平時應多吃些含維生素豐富及有清火解毒作用的食品。多食新鮮水果,蔬菜及豆制類,少食肥肉多食瘦肉,食品以清淡為宜。
忌
1、在治三叉神經痛過程中,首先要禁忌的就是硬果類食物。由于硬果需要用力咀嚼,所以經常會誘發三叉神經痛的癥狀發生。因此在治三叉神經痛的過程中,硬果類食物一定要避免。硬果類食物有:小核桃、栗子、松子、香榧子、炒花生以及炒蠶豆等。
2、三叉神經痛的過程中,三叉神經痛患者對于生冷果品也要禁忌。因為生冷食物會誘發三叉神經沖動加強,從而引起三叉神經痛。因此在治三叉神經痛的過程中盡量要避免生冷食物的攝取,比如:冰激凌,棒冰,冰西瓜,冰鎮飲料等等。
3、在治三叉神經痛過程中,辛辣食物也是三叉神經痛患者需要避免的。因為這些辛辣刺激食物也會刺激三叉神經,使其沖動加強,誘發三叉神經痛。辛辣食物包括:辣醬、大蒜、洋蔥、京蔥、生姜、芥末等等。所以說,治三叉神經痛的前前后后,一定要避免接觸這些食物。
4、對于在治三叉神經痛的患者而言,油膩食品科滋濕生痰,乘肝陽上擾頭面,而使經脈閉阻,誘發三叉神經痛。所以,治三叉神經痛的過程中,患者應當避免:肥豬肉、豬肉、牛油、油炸雞鴨以及冰激凌等。
5、治三叉神經痛的過程中,也要避免滋膩補品。因為三叉神經痛患者屬痰濕、淤血者,應忌服滋膩補陰制品,比如熟地,麥門冬、天門冬、玉竹、沙參等。在進行治療三叉神經痛的患者對于此類補品也要提高一定的警惕,以免誘發三叉神經痛。
14三叉神經痛并發癥編輯本段
三叉神經痛并發癥
可并發半側面部痙攣,三叉神經支配區也可發生不典型的面部疼痛,但疼痛的性質與三叉神經痛不同,每次發作的持續時間總是長于數秒,通常為數分鐘,或呈持續性疼痛,疼痛本身為鈍性,壓榨性或燒灼樣,對不典型疼痛者,外科治療無效,有時導致抑郁癥。
有相當一部分病人常揉擦同側面部以求減輕疼痛,久而久之面部皮膚變得粗糙,增厚和眉毛脫落,有少數患者出現跳動,抽搐,也有伴有面部潮紅,流淚,流涕,出汗,高血壓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