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每年全國口腔頜面部腫瘤新發病約160萬,已患病者200萬,死亡約130萬。且在癌瘤死亡者中,年齡有明顯日益老齡化的趨勢。因此,癌瘤已成為嚴重威脅老年人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是近年來醫學領域中頗受重視的研究課題。
無論在西方國家或我國在患病年齡上都有明顯愈益老齡化的趨勢。有報道指出:發生口腔癌的危險隨年齡增長急劇上升,由30歲男性的7/10萬至60歲時接近 80/10萬。上海大學口腔醫學院頜面外科1986~1998年1835例口腔鱗癌患者中,60歲以上占42.20%(774/1835)。
統計資料還表明:1986~1998年老年患者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由1986年的33%增加至1998年的45%,這可能與整個人群平均壽命的延長有關。老年人惡性腫瘤患病率高于良性腫瘤,癌多于肉瘤且以鱗狀細胞癌最多見等為特點。 那么,老年人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如何治療呢?
(一)治療原則
1.良性腫瘤
一般以手術治療為主。如檢查結果是惡性腫瘤,則還應擴大切除范圍。有些腫瘤如脈管瘤,也可以選擇冷凍、激光或注射硬化劑等綜合療法。
2.惡性腫瘤
對老年人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的治療原則除早期及未分化癌,以及年邁多病不允許進行手術者外,均應以外科手術治療為主;或采用以外科手術為主,輔以放療、化療、免疫治療以及中醫中藥治療的綜合治療。
(二)手術治療
老年患者腫瘤手術特點如下
1.老年人中患心血管疾病者較多
臨床上選擇局部麻醉藥及腎上腺素的應用方面應予特別注意。一般情況下,利多卡因最為常用,因其鎮痛效果好,維持麻效時間長。伴高血壓的患者是否應使用腎上腺素一直是有爭議的。我們的經驗是:麻藥中加1∶20萬~40萬濃度的腎上腺素是安全的,不應視為絕對禁忌。
近年來,選用長效麻醉藥鹽酸布比卡因作為局麻藥者有增多趨勢。布比卡因維持局麻時間長,且不用腎上腺素,常常也可達到良好的鎮痛效果。因此,更適用于患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對于需在全麻下手術者,避免應用對血壓影響較大的藥物。
對心功能不良的患者應在心電監護下進行手術,有利于及時發現和迅速處理意外變化。必要時,應與內科合作,請內科醫師共同監護及處理心血管危象。
2.老年患者抗感染能力差
由于多數老年人術前曾患有慢性支氣管炎甚至肺氣腫,肺代償功能差,加之口腔頜面部腫瘤根治術后,影響吞咽功能容易發生誤吸,可并發吸入性肺炎。其次,口腔內手術區術后反應性腫脹或局部傷口內滲血、引流不暢均可造成周邊口腔縮小,上呼吸道部分梗阻,慢性缺氧,加之老年人反應遲鈍,反射減弱,惡性循環導致呼吸衰竭死亡。因此,術后必須采取加強口腔護理,重視口內吸引保持上呼吸道通暢,加強抗生素的應用,增強營養,及時糾正電解質紊亂等系列措施。
3.一般來說,老年患者對環境、外傷以及手術的應激能力較弱
因此,手術后可發生應激性上消化道出血,據上海第九人民醫院數據統計,應激性上消化道出血列術后并發癥的第二位(20.2%)。患者術前有消化道潰瘍史者與術前無消化道潰瘍史者其術后發生上消化道出血的幾率基本相似(3.45%與 3.46%),可以說明應激的作用。術后發生上消化道出血者多見于特大型或大型手術的患者,特別是多見于短時期內多次手術的患者,也說明術后上消化道出血與應激有關,與手術創傷有關。
(三)放射治療
一般對早期癌瘤手術或放療均可取得較好療效。對未分化或低分化的口腔癌宜首選放射治療;對大多數晚期病例或已累及骨質的病例則單獨放射治療常難根治,需與外科手術合并進行綜合治療。
老年人口腔癌患者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炎、齲齒或殘冠、殘根,多個牙松動、脫落缺失戴有義齒,有的義齒修復不良造成舌或頰黏膜的創傷性潰瘍。在放療前如果疏忽了這許多因素的存在,未作必要的恰當處理或給予一定的預防措施,及易造成放射性骨髓炎或骨壞死。
老年癌癥患者常患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系統疾病,在放療期間有可能發生心腦血管意外。在放療前應給予恰當的處理及備有預防措施,必要時請內科醫師協助治療,并且在放療前應將有關情況通知患者及家屬。
初步隨訪結果表明,老年人口腔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療的療效與年輕患者相比基本一致。因此,我們認為:只要患者情況允許,應盡量不要輕易放棄放療機會,以進一步鞏固口腔癌手術療效或對晚期口腔癌患者的姑息性治療以達到延長生命的目的。
(四)化學藥物治療
20世紀80年代以來,化學治療在惡性腫瘤治療中已廣為應用。化學治療可用于晚期或復發病例的姑息治療;亦可作為綜合療法與手術或放療相結合,稱為輔助化療(adjuvant chemotherapy)。
眾所周知,抗癌藥物絕大多數是由于其嚴重的不良反應而限制了應用,大多數化療藥物進入機體后是靠肝、腎、肺解毒、排泄。而老年人機體總的是處于退化時期,生理功能及臟器儲備代償能力均較青壯年明顯為差。如化療不當,會引起肝、腎、肺等臟器功能的嚴重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