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靜脈炎包括血栓性淺靜脈炎及深部血栓形成。常先有靜脈內血栓形成以后,發生靜脈對血栓的炎性反應。其病因主要是血管壁的損傷(由外傷或靜脈插管或輸入刺激性液體所致)及靜脈曲張引起的靜脈內血液郁滯。該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沿靜脈走行的紅、腫、痛和明顯的壓痛,并可觸及索狀靜脈;全身反應少見。下肢靜脈的壓力升高。靜脈造影可顯示阻塞的部位和程度。治療原則主要是患肢休息并抬高超過心臟水平,必要時穿彈力襪或用彈性繃帶包扎;可口服阿司匹林,有栓塞者應早期使用肝素。
可分淺層和深層靜脈炎兩類
(1)淺層靜脈炎
多發于四肢或胸部的淺表靜脈,沿淺靜脈出現硬條索狀腫痛,短2―5公分 ,長的如柳條,壓痛明顯,沿靜脈周圍有的伴發紅腫灼熱炎癥反應,約2―4周后,急性癥狀逐漸減退,可與皮膚呈條狀粘連,或條狀灰褐色素沉著。一般患肢無水腫,全身無癥狀。
(2)深部靜脈炎
好發于下肢的小腿、胸靜脈及股骼靜脈,前者為小腿腫脹,后者以大腿腫脹為主。患肢腫脹呈筒狀,伴疼痛,行走加劇,遠端有壓跡,皮膚淺灰紫,淺靜脈擴張明顯。約1~2個月后,患肢脹疼可漸緩和,但腫脹往往朝輕暮重,與活動有關。少數轉為慢性的靜脈回流障礙,患肢淺靜脈曲張,血栓性淺靜脈周圍炎,甚至郁血性下肢潰瘍感染。
血栓性靜脈炎的臨床診斷,主要根據以上癥狀與體征,必要時可作多普勒血管檢測。
西醫治療選用肝素等抗凝、溶栓劑或血栓摘除手術等對癥治療,一般預后較差,副作用較大。
中醫辨證本病急性發作期多見于血熱壅滯,絡損致瘀,應用涼血化瘀法;如遇風熱或濕熱致瘀者,可選用祛風清解化痰法。慢性階段多見于氣虛瘀留濕滯之證,常用益氣活血利濕法調理。
癥狀體征
深靜血栓形成 深靜脈可有以下的局部癥狀,但臨床上有些患者可以毫無局部癥狀,而以肺栓塞為首發癥狀,因此在臨床評價時應特別注意髂、股深靜脈血栓形成常為單側。患肢腫脹發熱,沿靜脈走向可能發紅有壓痛,并可觸及索狀改變,淺靜脈擴張并可見明顯靜脈側支循環。有些病例皮膚呈紫藍色,系因靜脈內淤積的還原血蛋白所致,稱之為藍色炎性疼痛癥。有時腿部明顯水腫使組織內壓超過灌注壓而致局部皮膚發白,稱之為白色炎性疼痛癥,并可伴有全身癥小腿深靜脈血栓形成因有較豐富的側支循環可無臨床癥狀,偶有腓腸肌疼痛及壓痛、發熱、腫脹等。由于鎖骨下靜脈穿刺及置入導管操作日益增多,上肢靜脈血栓形成病例日漸增多,波及上肢其癥狀體征與下肢者相同。
以上文章就是有關這方面問題的介紹,相信讀者和患者朋友一定有所了解,對您肯定也能有所幫助。在此,專家建議患者和家屬,病發原因還是要去醫院進行科學規范的檢查之后才能確定,建議盡快到正規醫院就診,以便查明原因后能夠及時針對性的治療,以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給您的工作和生活帶來更大的影響。當然如果您還有其他想要了解的問題,可以點擊我們的在線咨詢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