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炎患者合并有膽囊結石,稱之為結石性膽囊炎;未合并膽囊結石的稱為非結石性膽囊炎,致病原因主要為膽管梗阻細菌繼發感染。膽汁引流不暢細菌易繁殖而導致感染,常見細菌為革蘭陰性桿菌其中以大腸桿菌最常見占70%以上。妊娠期合并膽囊炎的病因是什么呢?我們看看下面的介紹。
過去因孕婦不宜做X線膽囊檢查,故這方面資料較少。現用超聲來評估孕婦膽囊動力學,發現孕婦在早期妊娠膽囊雖未增大,但排空率有輕度下降。妊14周后,膽囊空腹容積增大到15~30ml,殘余容積亦增加,為2.5~16ml,膽囊排空率明顯下降。妊娠期膽囊的變化可能與激素有關。雌激素降低了膽囊黏膜上皮對鈉的調節而使黏膜吸收水分能力下降,勢必影響膽囊的濃縮功能。
膽囊排空減慢與孕酮增多有關食物在消化過程中引起膽囊收縮素 (cholecystokinin)釋放,使膽囊收縮排空。孕酮降低膽囊對膽囊收縮素的反應,同時又抑制膽囊平滑肌收縮而使膽囊排空緩慢。
妊娠對膽汁成分和分泌也有影響。膽汁酸鹽、磷脂和膽固醇是膽汁的重要化學成分并保持一定的比例,使形成一種膠態溶液。
這種比例的改變特別是膽汁酸、磷脂的減少或膽固醇增多,均可使膽固醇從過飽和的膽汁中結晶、沉淀而形成結石鶒。孕婦到妊中末期膽汁中膽固醇的分泌增加,膽固醇飽和度增高。同時從早妊開始膽汁酸池容積增加膽汁酸中鵝去氧膽酸的比例下降而膽酸比例上升。
繼之與膽酸合成率增加相反,鵝去氧膽酸與去氧膽酸下降。這種比例改變影響了膽固醇在膠態溶液中的溶解度使膽固醇易析出結晶。加上孕酮降低膽囊收縮力,使膽囊排空時間延長,殘余容積增多,為膽石形成與細菌繁殖創造條件而易致膽道感染。
手術治療主要適用于治療期間患者癥狀逐漸加重保守治療失敗或出現嚴重的合并癥如阻塞性黃疸、膽囊積膿、壞疽性膽囊炎穿孔、膽囊周圍膿腫合并彌漫性腹膜炎者。除非病情危急,應選擇妊娠中期手術,此期流產率為5%左右,低于妊娠其他時期。如臨近預產期最好等到產后再行手術治療。手術后應給予保胎治療。手術方式主要有膽囊造口引流術、膽總管引流術、膽囊切除術或病灶局部膿液引流術。文獻報道可在腹腔鏡下行膽囊切除術,未發生孕婦及胎兒死亡,并不增加流產和早產率,但報道例數較少,尚有待于進一步研究、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