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息肉就是各種膽囊黏膜隆起的一個“肉疙瘩”,主要跟人們飲食結構的多樣化、飲食的無規律及環境污染的加劇有關。 該病的發生與慢性炎癥有密切關系,其中炎性息肉和腺肌增生癥都是一種炎性反應性病變,多由于在慢性炎癥的基礎上,膽囊局部黏膜上皮和腺體增生,形或腫物。膽固醇性息肉多由于膽汁中膽固醇呈過飽和狀態,加之眶囊壁的慢性炎癥,久之形成息肉樣腫物。
病理分類為非腫瘤病變與腫瘤性病變兩大類,后者又分為良,惡性。
一、非腫瘤性
1、炎癥性息肉:為慢性炎癥刺激所致,可單發,或多發,一般3~5mm大小,蒂粗或不明顯,顏色與鄰近黏膜相似或稍紅,單發或多發的廣基性結節,組織學顯示,灶性腺上皮增生伴血管結締組織間質和明顯的炎細胞炎癥性息肉,為炎癥刺激所致的肉芽腫,息肉周圍的膽囊壁有明顯炎癥,尚無癌變報道,但從膽囊癌合并膽石的致癌機理研究中,認為細菌性慢性膽囊炎可能是因素之一,所以對炎性息肉不能放松觀察。
2、腺瘤樣增生,腺肌瘤:腺瘤樣增生是一種由于膽囊上皮和平滑肌增生而引起的膽囊壁肥厚性病變,分為3型:
①局限型:膽囊底部呈錐帽狀增厚。
②節段型:局部增厚的囊壁向腔內突入形成“三角征”,呈彌漫性向心性增厚,內壁凹凸不平,內腔狹窄,有時伴有結石,脂餐試驗顯示膽囊收縮亢進。
二、腫瘤性
1、腺瘤:腺瘤多為單發的有蒂息肉,根據外形可分為乳頭狀或非乳頭狀,惡性率約30%,乳頭狀腺瘤可再分為有蒂和無蒂兩種,鏡下顯示為分支狀或樹枝狀結構,帶有較細的血管結締組織蒂,與膽囊壁相連,有單層立方或柱狀上皮覆蓋,與周圍正常膽囊黏膜上皮移行較好,非乳頭狀腺瘤大部分有蒂,鏡下見多數增生的腺體被中等量的結締組織間質包繞,偶爾腺體顯示囊樣擴張,該型腺瘤以腺體的管狀增殖為主體,故稱為腺管腺瘤,有時可見杯狀細胞或基底顆粒細胞的腸上皮化生改變。腺瘤的發病率很低,雖有癌變可能性,但并不構成臨床威脅。
2、良性間葉組織腫瘤:良性間葉組織腫瘤是來源于支持組織的膽囊良性腫瘤,主要包括纖維瘤,平滑肌瘤,血管瘤,脂肪瘤,黏液瘤,神經鞘瘤等。
3、腺癌:腺癌分為乳頭型,結節型與浸潤型,前兩型為隆起性病變,直徑都<20mm;而浸潤型不屬于plg,絕大多數直徑>20mm,因此,表現為PLG的癌往往屬于早期,其中乳頭型腺癌絕大多數限于黏膜和肌層內,預后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