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皮椎體成型術
經皮椎體成型術有兩個目的:即穩定和止痛。疼痛主要為機械性的。經皮椎體成型術止痛原理是穩定骨折局部,甲基丙烯酸甲脂的細胞毒性作用破壞神經末梢和聚合作用產熱止痛。主要的適應證是嚴重的背部局部機械性疼痛、需要使用強鎮痛劑的椎體腫瘤(轉移瘤或骨髓瘤)所引起的塌陷,且沒有累及硬膜。
椎體的塌陷必須是不完全的,至少要保留1/3的正常高度。經皮椎體成型術術前椎體后方的皮質骨不一定要完整。有一作者所做的患者中50%椎體后方皮質骨有不同程度的破壞。對于沒有脊髓壓迫或硬膜受累的椎體腫瘤,行經皮椎體成型術是可行的。
溶骨性病變發生椎體塌陷的可能性非常大。對于沒有癥狀的椎體轉移瘤做經皮椎體成型術可防止椎體塌陷。在頸椎和頸胸椎交界處很少做經皮椎體成型術,只有當該處病變不能做手術時,才考慮做皮椎體成型術。一作者對101個椎體腫瘤患者做了經皮椎體成型術,80%的患者止痛效果明顯,且生活質量得到改善。術后短時間內脊柱疼痛可能加劇,可使用非類固醇抗炎藥對癥治療2d。長期隨訪發現2/3患者即使在皮椎體成型術術后沒有做放療,疼痛也得到明顯改善。
從技術觀點考慮,椎體溶骨性病變行經皮椎體塑型最好兩側注射,以使椎體結構更趨于正常,穩定性得到加強。因為注入椎體病變處骨水泥的量和緩解疼痛之間沒有相關性,所以應該避免過多注入骨水泥而使其漏出,特別是當椎體皮質骨發生溶骨時。
經皮椎體成形術術后進行放療不會破壞聚甲基丙烯酸甲脂,并能加強聚甲基丙烯酸甲脂的止痛作用,放療前經皮椎體成形術不會影響放療效果。經皮椎體成形術與外科手術的適應證不同。比較經皮椎體成形術與外科手術,發現外科手術輔以皮椎體成形術,經皮椎體成形術可使椎體前方穩定性加強,避免了椎體前方手術,且允許行椎體后方手術,使用的固定材料減少。因為行經皮椎體成形術后腫瘤很少復發,所以經皮椎體成形術有抗腫瘤作用,即使行經皮椎體成型術后不做放療也是如此。這種抗瘤作用可能與甲基丙烯酸甲脂的細胞毒性作用、聚合反應的產熱以及注入骨水泥使腫瘤組織缺血有關。用經皮椎體塑型治療脊柱的惡性腫瘤有10%的患者發生了并發癥。這個問題前文已經敘述,其發生與骨水泥漏出和患者全身情況較差有關。
血管瘤
椎體血管瘤是一種常見的椎體良性病變,通常沒有癥狀,有時在診治背部疼痛時偶然發現。極少數椎體血管瘤有侵襲性。侵襲性椎體血管瘤可通過臨床癥狀和放射學檢查發現。侵襲性椎體血管瘤的臨床癥狀表現為嚴重的背部疼痛、脊髓或神經根壓迫。Laredo等描述胸3~9侵襲性或潛在侵襲性椎體血管瘤放射學征象,病變侵襲到整個椎體,可達椎弓,擴散到皮質骨,使椎體邊緣模糊,椎體呈現蜂窩狀,并有軟組織團塊。有以上三種或以上表現,則椎體血管瘤的可能性較大。CT顯示椎體血管瘤軟組織中脂肪含量降低,MR的胸1加權像顯示為低信號,同時顯示硬膜前方膨大。骨質溶解增加、軟組織腫塊和椎體塌陷也是侵襲性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