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歲的金先生3年前因左腎區絞痛伴有血尿被診斷為輸尿管結石,經體外震波碎石后結石已排出。但近年來金先生反復出現左腎區酸痛,近日去醫院檢查發現左腎嚴重積水,進一步檢查發現是左側輸尿管結石引起,為3年前結石未排凈局部復發所致。由于未及時發現輸尿管結石,致腎臟嚴重積水失去功能,不得不切除病腎。
王虎慶專家為患者介紹:
結石大多在腎臟形成
泌尿系統結石較常見,人們并不陌生。但是,醫生和患者對結石的成因和治療在認識上有很大差異。
泌尿系統結石也稱尿路結石,包括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和尿道結石。其他部位的結石大都繼發于腎臟,即大部分的結石原在腎臟內形成,以后掉入輸尿管、膀胱或尿道內,從而出現癥狀。因此,對泌尿系統以外其他部位發現的結石,要尋根溯源。
泌尿系結石患者大多對發作時的疼痛比較關注,而對結石治療后的定時檢查以及對病因的處理和預防常常忽視,從而導致嚴重的后果。
王慧平專家告訴大家:多種因素可引發結石
結石的形成大多發生于腎臟,其形成的原因常由多種因素引起。
1.泌尿系統感染,其細菌或膿細胞便可形成結石核心。
2.尿路梗阻可引起尿流不暢,使局部的結晶沉淀形成結石,例如腎盂輸尿管交界處狹窄,輸尿管畸形或是感染、外傷引起的疤痕狹窄。
3.也有一部分結石是全身代謝性疾病的局部表現,例如甲狀旁腺機能亢進,可引起全身鈣磷代謝的混亂,導致尿鈣濃度升高,可以引起雙腎多發性結石。痛風患者可引起血尿酸增高,進一步發展可引起尿酸結石。
4.尿液的濃縮,可使尿液單位體積內結晶體濃度增高,沉淀易形成結石核心。這種問題常發生于平日飲水少、出汗多,或是山區等飲水水質中礦物質偏多的情況。
因此,結石病人在治療結石的同時,要細查引起結石的原因,從而起到預防和減少復發的作用。
結石不能置之不理
引起腔道梗阻 由于結石的存在,使原來通暢的腔道變窄或完全閉塞,引起結石以上腔道擴張積水。例如,輸尿管結石可以引起結石以上的輸尿管擴張,嚴重時可引起腎臟嚴重積水;急性梗阻時可以出現嚴重腎絞痛,而慢性梗阻疼痛不明顯,病人容易忽視。
膀胱內或尿道內的結石可以引起排尿梗阻,排尿成點滴狀,或完全尿不出,稱尿潴留。其次是容易引起感染。由于結石的存在,導致尿液引流不暢,常引起繼發性感染。
局部損傷 結石對輸尿管或腎盂黏膜摩擦,導致損傷出血。
癌變 由于結石的長期慢性刺激,可使腎臟、輸尿管黏膜發生癌變。這種情況發生機會雖然很小,可一旦發生其惡性程度很高。
何啟弘專家解析:結石患者應做哪些檢查
B超檢查 可以明確腎臟內或膀胱內結石的大小、部位,也可了解腎臟是否有積水。但對于輸尿管結石,由于腸道空氣干擾,B超常不能找到結石。如出現腎盂積水,也可間接說明輸尿管有梗阻。因此,B超對尿路結石的診斷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或篩選方法。
X線檢查 可拍尿路平片。在腸道準備下拍全尿路平片,可在腎區或輸尿管相應部位找到鈣化灶,但尿酸結石在平片中不能顯影。
靜脈腎盂造影 是通過靜脈注入造影劑,經過腎臟排泄顯示泌尿系腔道的變化,所以也稱排泄性尿路造影,可以發現結石的大小、部位及腎臟功能情況。如果腎臟功能不好,或是其他原因腎臟不能顯影,可用逆插管造影來解決(也稱逆行造影)。由于病人暴露于X線時間長,且需一定的條件,所以不是診斷結石的首選方法。
當然,CT、MRI也可以幫助確診,可以更全面了解腎臟大小、腎結石、腎實質病變等情況。對造影劑過敏或不能接觸X線的孕婦更適合做MRI。
藥物治療是首選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是首選療法。對于結石小于1cm,對腎功能影響小,且尿路無狹窄、無梗阻者,尤其是初發病人,可用藥物治療幫助排石,例如金錢草沖劑、排石顆粒等口服藥,并多飲水、多活動,幫助結石排出。
體外震波碎石(ESWL) 高能聚焦使結石粉碎,隨尿排出體外。這種治療要求患者腎功能要好,結石遠端沒有梗阻。
也可經腔道放置輸尿管鏡、經皮腎鏡,直接進入腔道到達結石處,用超聲、激光或彈道碎石等方法擊碎結石,幫助排出。對嚴重影響腎功能或結石旁有狹窄、息肉等,應采取手術方法治療。
對引起結石的病源治療也不能忽視,解除梗阻的原因,糾正畸形,治療引起結石的代謝性疾病。
定期復查不能忽視
結石移動時可引起疼痛和血尿,當不移動且固定在一個部位時往往癥狀很輕,病人不注意,時間一長便可導致腎臟嚴重積水。因此,不論是藥物治療后還是手術或腔內治療后,均要定期復查隨訪。因為粉碎后的小碎片在X線上不能發現,如沒有及時排出,可越長越大,導致嚴重的后果。
定期復查觀察的內容主要包括腎積水有否改善,尿液中有否紅細胞。如果患者雖無癥狀,但腎積水不改善,反而加重,要注意結石可能未排盡,有復發的可能。多次復查確認結石已排盡后,方可放棄定期檢查。平日要多飲水、多活動,減少結石的形成和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