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時候人們常常會重復做一些毫無意義的事情,不但浪費時間還浪費精力,如反復檢查門是否關好,鎖是否鎖好,反復洗手等,這種行為和觀念,在醫學上稱為強迫癥,屬于神經癥的范疇。只要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干擾了患者本人的正常心理活動,并且影響他的能力和行為,影響到人際關系或家庭的幸福,那么就要及時就醫,以免影響親友關系和正常生活。
強迫癥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
1、強迫想法和焦慮有關。
2、強迫行為(外顯的或隱匿的)是隨意行為,旨在減輕焦慮和不適。但焦慮減輕導致強迫被強化。
3、為了防止發生強迫想法和焦慮,癥人常有回避行為,但回避行為阻止了對焦慮想法和暴露。根據上述心理模型。治療策略應當是促進癥人對恐懼刺激的暴露,同時又鼓勵他們會議上暴露的儀式和認知回避而不易發現,這就需要醫生進行全面細致的檢驗和評估。
過去大多數人認為本病源于精神因素和人格缺陷,近些年來發現遺傳因素比較明顯。
(1)遺傳
家系調查發現,患者的父母中有約5%~7%的人患有強迫癥,遠遠較普通人群高。另外由于人格特征主要受遺傳的影響,而人格特征又在強迫癥的發病中起一定作用,故也提示強迫癥與遺傳有關。在臨床上也觀察到,約2/3的強迫癥患者在病前即存在有強迫性人格。強迫性人格的特征是,膽小怕事,謹小慎微,優柔寡斷,嚴肅古板,辦事井井有條,力求一絲不茍,注重細節,酷愛清潔。
(2)心理社會因素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強迫癥是強迫性人格的進一步發展。行為學家則認為,強迫癥的產生是由于刺激——反應出現過多重復導致焦慮,使中樞神經系統興奮和抑制失調,從而導致異常習慣的形成,病理性認識和反射的建立,使沖動、思維和行動拘泥于固定的行為學習模式。
在處于發育期的青少年,生理發育迅速,在與競爭激烈的社會交往中出現的不適應現象,可引起強迫癥狀的產生。工作緊張,家庭不和睦及夫妻生活不盡人意等可使患者長期緊張不安,最后誘發強迫癥的出現,癥狀的內容與患者面臨的心理社會因素的內容有一定的聯系。意外事故、家人死亡及受到重大打擊等也使患者焦慮不安、緊張、恐懼,誘發強迫癥的產生,癥狀的表現形式與精神創傷有直接的聯系。
(3)生化
有人認為強迫癥患者5-HT能神經系統活動減弱導致強迫癥產生,用增多5-HT生化遞質的藥物可治療強迫癥。
(4)人的個性差異
人的個性特點與強迫癥的產生有一定關系。有許多學者報告,約有1/3~1/2的強迫癥患者的病前個性屬強迫型。有人將強迫型人格分成兩種類型:①多疑慮,缺乏決斷力,遇事猶豫不決,類似輕微的強迫癥。②固執、倔強、易激動、脾氣壞,缺乏決斷力。這兩種類型都具善良、注重細節、求準確、愛整潔的共同點。第一種人做事緩慢,遲疑不決。后一種人固執求全。
溫馨提示:患者應少吃含糖食品,郁悶的一天快要結束時,你也許特別渴望吃上一塊巧克力,但不到萬不得已,你此時千萬不要吃巧克力。帕特里克說:"沮喪、疲勞、焦慮和經前綜合癥等眾多問題都與糖分有關。"
【參考文獻:《強迫癥的心理研究與矯治》《強迫癥心理疏導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