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癥患者的個性有很多相似之處,如過于追求完美,過于刻板,過于嚴謹,強迫癥是一種病因比較復雜的心理障礙,所以從小培養孩子的良好個性十分重要,對于預防強迫癥的發生有很大幫助,特別是父母本人有個性不良者更應注意。
許多研究者分別從神經生化、遺傳學以及心理學等多種途徑探討這一現象的成因,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十分有說服力的解釋。以下列舉幾種主要的假說及影響因素。
一、心理動力學假說
根據心理動力學原理,強迫癥是起源于性心理發育的肛門期,即在開始大小便訓練的時期。這時,親子之間,一方面要求對方順從,另一方面而不受約束,這種不平等的對立引起了兒童的內心沖突和焦慮不安,從而使得性心理發育停留于這一階段,成為日后心理行為退化的基礎。一旦個體遭遇外部壓力,便會重現肛門期的沖突與人格特征。
二、觀察學習假說
根據學習理論,觀察是導致焦慮的條件性刺激。由于原初的焦慮-誘發刺激聯結(無條件反射),經過觀察和思維的激發,而獲得了實際的焦慮。這樣,事實上,個體就已經習得了一個新的驅力。雖然強迫可以基于不同的途徑習得,但是,一旦獲得之后,個體便發現借助于強迫觀念的一些活動可以幫助減少焦慮,每當發生焦慮的時候,采用強迫的方式,個體的焦慮便得到了緩解,這種結果強化了個人的強迫。并且,因為這種有用的方法,成功地驅除了個體的獲得性內驅力(焦慮),因而逐漸地穩定下來,成為習得性行為的一部分。
三、系統家庭假說
這種假設認為,病癥表達了系統的破壞,而這個系統存在于人際關系當中,成員之間的互動結成了一定的系統。在這里,個體的行為是由于他人的行動影響所致,反過來,他也會以一種循環的方式去影響他人。這是一種互為因果的關系,沒有明確的頭和尾,主要依據"彼此吸引"的原則來進行互動。
四、Rachman-Hodgson假設
Rachman Hodgson在分析了一些過去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導致強迫癥的原因可能包括了以下四個方面的共同作用,遺傳因素、情緒失調、社會性學習,對于特殊經驗的學習。他們假定,強迫癥是一個連續變化發展的行為模式,由于上述幾方面在不同情況下的相繼作用,導致個體最終演變成強迫癥。
五、精神分析學說:
弗洛伊德認為強迫癥是病理的強迫性人格的進一步發展,是由于防御機制不能處理強迫性人格而形成的焦慮,于是產生了強迫性癥狀。
溫馨提示:盡量少食精制、加工的食物,如:精白面粉、白面包、罐裝水果、罐裝蔬菜、飲料等。
【參考文獻:《強迫癥的心理研究與矯治》《強迫癥心理疏導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