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禽流感概述編輯本段
禽流感概述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簡稱,它是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種亞型(也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也能感染人類,被國際獸疫局定為甲類傳染病,又稱真性雞瘟或歐洲雞瘟。人感染后的癥狀主要表現為高熱、咳嗽、流涕、肌痛等,多數伴有嚴重的肺炎,嚴重者心、腎等多種臟器衰竭導致死亡,病死率很高,通常人感染禽流感死亡率約為33%。此病可通過消化道、呼吸道、皮膚損傷和眼結膜等多種途徑傳播,區域間的人員和車輛往來是傳播本病的重要途徑
2禽流感歷史編輯本段
禽流感歷史
文獻中記錄的最早發生的禽流感在1878年,意大利發生雞群大量死亡,當時被稱為雞瘟。
到1955年,科學家證實其致病病毒為甲型流感病毒。此后,這種疾病被更名為禽流感。禽流感被發現100多年來,人類并沒有掌握特異性的預防和治療方法,僅能以消毒、隔離、大量宰殺禽畜的方法防止其蔓延。
1960年1000多只普通燕鷗在南非死亡,這是第一次發現禽流感引發的高死亡率案例,屬于H5N3型。
3禽流感分類編輯本段
禽流感分類
根據核蛋白的抗原性分類
禽流感病毒則屬甲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根據位于其套膜上的血凝素及神經氨酸酶的抗原性分為若干亞型,血凝素(H)有16個亞型;神經氨酸酶(N)有9個亞型,以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的序號命名。所有的這些亞型都可以感染鳥,在禽類中高致病性的屬于H5、H7亞型。典型的雞禽流感病毒是H7N7型,造成1983年、1984年在美國東部大流行的是H5N2型。目前東南亞地區出現的人類感染是H5N1型。1997年發現的H5N1型毒株被認定是當時流行性感冒的病源。1999年,香港出現過H9N2型禽流感的人類感染,2003年,荷蘭出現過H7N7型禽流感的人類感染;2006年1月,美國出現H3N2型。
根據病原體分類
禽流感可分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禽流感三大類。
一、非致病性禽流感不會引起明顯癥狀,僅使染病的禽鳥體內產生病毒抗體。
二、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類出現輕度呼吸道癥狀,食量減少,產蛋量下降,出現零星死亡。
三、高致病性禽流感最為嚴重,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高,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死亡率約是60%,家禽雞感染的死亡率幾乎是100%,無一幸免。
4禽流感病毒結構編輯本段
禽流感病毒結構
禽流感病毒基因組由8個負鏈的單鏈RNA片段組成。這8個片段編碼10個病毒蛋白,其中8個是病毒粒子的組成成分(HA、NA、NP、M1、M2、PB1、PB2和PA),另兩個是分子質量最小的 RNA片段,編碼兩個非結構蛋白——NS1和NS2。NS1與胞漿包含體有關,但對NS1和NS2的功能目前尚不清楚?,F在已經獲得了包括H3、H5和 H7在內的幾個禽流感病毒亞型HA基因的全部序列以及所有14個血凝素基因的部分序列。
禽流感病毒一般為球形,直徑為80~120納米,但也常有同樣直徑的絲狀形態,長短不一。病毒表面有10~12納米的密集釘狀物或纖突覆蓋,病毒囊膜內有螺旋形核衣殼。兩種不同形狀的表面釘狀物是HA(棒狀三聚體)和NA(蘑菇形四聚體)。
禽流感病毒粒子大約由0.8%~1.1%的RNA,70%~75%的蛋白質,20%~24%的脂質和5%~8%的碳水化合物組成。脂質位于病毒的膜內,大部分為磷脂,還有少量的膽固醇和糖脂。幾種碳水化合物包括核糖(在RNA中)、半乳糖、甘露糖、墨角藻糖和氨基葡糖,在病毒粒子中主要以糖蛋白或糖脂的形式存在。病毒蛋白及潛在的糖基化位點是病毒基因組特異的,但病毒膜的糖蛋白或糖類鏈的脂質和碳水化合物鏈的成分,是由宿主細胞確定的。
5禽流感流行病學編輯本段
禽流感流行病學
傳染源
主要為患禽流感或攜帶禽流感病毒的雞、鴨、鵝等家禽。其他禽類、野禽或豬也有可能成為傳染源?;颊呤欠駷槿饲萘鞲械膫魅驹瓷写M一步確定。
傳播途徑
主要經呼吸道傳播,通過密切接觸感染的禽類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水等被感染。目前尚缺乏人與人之間傳播的確切證據。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12歲以下兒童發病率較高,病情較重。與不明原因病死家禽或感染、疑似感染禽流感家禽密切接觸人員為高危人群。
禽流感病毒通常只在禽類間引起感染和傳播,一般不會感染人類。但1997年由H5N1亞型導致香港禽類禽流感暴發流行過程中,首次發現禽流感病毒由禽到人的傳播,有18人感染,其中6例患者死亡。自此以后,不斷有禽流感病毒感染人類的報道。具世界衛生組織2007年5月16日公布的數據,1997年以來,全球共報告經病原學檢查確認為H5N1人禽流感306例,其中死亡185例,病死率60%。
6禽流感致病力及毒力
禽流感致病力及毒力
禽流感病毒致病力的變化范圍很大。禽流感病毒感染引發的疾病可能是不明顯的或是溫和的一過性的綜合征,甚至是100%發病率和/或死亡率的疾病。其毒力主要取決于病毒粒子的復制速度和血凝素蛋白裂解位點附近的氨基酸組成,臨床表現的變化主要是由于感染不同亞型的緣故。國際上一般按歐共體規定的靜脈內接種致病指數(IVPI)來判定毒力,當IVPI>12時,則認為是高致病力毒株。
禽流感病毒是囊膜病毒,對去污劑等脂溶劑比較敏感。福爾馬林、β-丙內酯、氧化劑、稀酸、乙醚、脫氧膽酸鈉、羥胺、十二烷基硫酸鈉和銨離子能迅速破壞其傳染性。禽流感病毒沒有超常的穩定性,因此對病毒本身的滅活并不困難。病毒可在加熱、極端的pH、非等滲和干燥的條件下失活。
在野外條件下,禽流感病毒常從病禽的鼻腔分泌物和糞便中排出,病毒受到這些有機物的保護極大地增加了抗滅活能力。此外,禽流感病毒可以在自然環境中,特別是涼爽和潮濕的條件下存活很長時間。糞便中病毒的傳染性在4℃條件下可以保持長達30~50天,20℃時為7天。
一般情況下,禽流感病毒并不容易使人類發病。禽流感病毒屬甲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根據其表面蛋白質的不同被分為H1到H15等15種亞型。世界各地的禽流感主要由高致病性的H5和H7兩種亞型引起,而人對其中的H1和H3亞型易感。
7禽流感感染途徑
禽流感感染途徑
禽流感可以傳染給許多種動物,包括鳥類、豬、馬、海豹、鯨和人類。但是,野生鳥類充當著無癥狀載體,將其傳染給更易感的家禽。在鳥類間主要通過呼吸和糞口途徑傳染,現在還沒有證據表明病毒能在熟肉中存活。病毒首先感染的是鳥類的消化道,它們在小腸的上皮細胞內復制,并最終隨糞便擴散。禽流感在動物中的發病癥狀很不一樣,但劇毒的類型可能在幾天內致死。
據2005年10月27日第三屆非歐亞遷徙性水鳥保護協定締約國大會公報指出,攜帶和傳播禽流感病毒的途徑除了候鳥的遷徙外,還有牲畜的運輸、家禽和籠鳥運輸、與這行業相關的活動、合法或非法的鳥類貿易以及人類的交通。
8禽流感癥狀表現
禽流感癥狀表現
禽類癥狀
病雞精神沉郁,飼料消耗量減少,消瘦;母雞的就巢性增強,產蛋量下降;輕度直至嚴重的呼吸道癥狀,包括咳嗽、打噴嚏和大量流淚;頭部和臉部水腫,神經紊亂和腹瀉。這些癥狀中的任何一種都可能單獨或以不同的組合出現。
人類癥狀
人類患上禽流感后,潛伏期一般為7天以內,早期癥狀與其他流感非常相似,主要表現為發熱、流涕、鼻塞、咳嗽、咽痛、頭痛、全身不適等癥狀。大多數患者治愈后良好,病程短,恢復快,且不留后遺癥,但少數患者特別是年齡較大、治療過遲的患者病情會迅速發展成進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肺出血、胸腔積液等多種并發癥而死亡。
9禽流感防控
禽流感防控
控制傳染病必須要從傳染病的三個環節入手: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
傳染源
要好好預防禽流感,就要先從感染源頭方面著手。相關報告指出,極端的家禽飼養環境是促使禽流感病毒發生變異的重要因素,因而改善家禽飼養環境,降低養殖場飼養密度從長遠來看是預防禽流感病毒變異以及疫病爆發的根本手段,此外將不同種類的家禽分開飼養,也有助于控制疫病的傳播:鴨、鵝和雞分開飼養,可以避免雞只感染到鴨、鵝的病毒而大量死亡。
此外,為家禽作防疫注射,已證實是控制禽流感的最快速和有效的方法。不過,香港有專家表示,中國內地農場為所有禽鳥都注射疫苗的方法有一定風險,就是所有禽鳥都接受防疫注射,使所有禽鳥都有抗病能力。這樣,一旦禽流感再度爆發,由于所有禽鳥都有抗病能力,使農場主人未能及早察覺,對有關當局作出預警。香港的做法,要求所有農場都要保留少量禽鳥不作任何防疫注射。這樣,一旦禽流感再臨,這一批沒有作防疫注射的禽鳥就可以起到預警的作用,提醒其他農場要留意病毒再臨。另外,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工作報告,濫用疫苗也是誘導流感病毒發生變異的重要因素,因而過度注射疫苗并不值得提倡。
傳播途徑
候鳥是禽流感病毒重要的轉播者,但將所有已經染病的候鳥屠殺是不可能的,且對候鳥的撲殺將會驅散原本聚集的鳥類,使病毒的擴散更加難以控制,因而將家禽和候鳥隔離,以免出現交叉感染是控制禽流感傳播的有效手段。在中國不少農場都在飼養家禽的農場上掛上巨型的網,以防止帶病毒的候鳥感染家禽。另外,歐洲部份國家要求農場把禽鳥移入室內飼養,這亦是從傳播途徑方面斷絕家禽與野鳥之間的接觸。盡管家禽移入室內會使它們的活動空間減少,以致影響禽肉的質感,但這亦比因為禽鳥染病而導致需要消滅全體禽鳥所帶來的損失為少。
除了鳥類遷徙之外,世界范圍的鳥類貿易也是禽流感病毒傳播的重要途徑,合法的鳥類貿易會依照相關法規進行嚴格的動物防疫檢查,傳播疾病的機會相對較少,但非法的鳥類貿易,尤其是野生鳥類的走私活動則不受動物防疫的監控,捕捉、販運、銷售、食用以及放生野生鳥類不僅會造成病毒跨地域的傳播,而且由于操作者與野生鳥類密切接觸,有可能會造成病毒在鳥與人間的傳播。所以,嚴格監控合法以及非法的鳥類貿易也是防控禽流感傳播的重要環節。
疫苗
香港大學成功研發由已注冊的天花疫苗改良為H5禽流感疫苗。研究人員把天花疫苗的牛痘病毒做藍本,在疫苗中加入H5病毒,利用老鼠做測試,結果發現疫苗對病毒感染,有100%保護作用,疫苗能減低H5病毒在老鼠體內復制,及留在體內激發更多免疫抗體。新疫苗優點是適用于免疫力較低人士,及藥廠可以在短時間內生產。
10禽流感疫情
禽流感疫情
2003年2月,香港兩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1人死亡。
2003年2月28日,荷蘭暴發H7N7型禽流感疫情。至4月,病毒感染800多家雞場1100萬只雞。83人感染,一名男子死亡。
2004年1月,世界衛生組織確認泰國和越南11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其中8人死亡,但未發現人際傳染。中國首次公布H5N1禽流感疫情。
2004年4月6日,加拿大兩名養雞工人出現感冒癥狀,被確診為感染H7N3禽流感病毒。
2004年8月,越南再添三人死于H5N1病毒感染。
2004年12月,世界衛生組織報告了自9月初以來越南的首例人感染H5N1病毒病例。
2005年1月至2月,越南新發13例人感染禽流感病例,其中12人死亡。
2005年2月,柬埔寨出現首例禽流感病例。英國一家學術雜志發表研究報告,懷疑越南可能出現人際傳染禽流感病毒。
2005年3月,越南再添15例人感染H5N1病毒禽流感病毒病例,柬埔寨報告同類診斷一例。
2005年4月19日,死于越南一所醫院的柬埔寨女青年被確認感染了禽流感,這使柬埔寨今年因感染禽流感死亡的人數增至4人。
2005年6月,越南證實,一名農場工人因接觸感染禽流感病毒的病雞而感染致命性禽流感病毒,該患者并未表現出任何患病癥狀,但他的血液中攜帶H5N1亞型感病毒抗體。
2005年7月21日,印尼衛生部確認,一名38歲的農場工作人員因感染H5N1病毒死亡。
2005年8月至9月,越南衛生部報告新增4例人感染病例,其中3人死亡。
2005年10月10日,來自印尼楠榜省的一名21歲的男性青年已被證實感染禽流感。
2005年10月10日,土耳其西部巴勒克埃西爾省有7名被懷疑感染流感病毒的人正在接受治療。
2005年10月19日至23日,10月19日,泰國北碧府帕儂縣一名48歲男子因感染禽流感病毒而死亡。23日,在北碧府帕儂縣新發現的禽流感病毒疑似感染者與死者同鄉。
2005年10月25日,世界衛生組織與印尼衛生部宣布,印尼出現第四例人感染禽流感死亡病例。
2005年10月26日,3名法屬留尼旺島居民被疑在一次泰國旅行中感染了H5N1型禽流感病毒。
2005年10月29日,越南中部廣平省洞海市越古醫院死亡2人,被懷疑死于禽流感。
2005年11月1日,越南首都河內再有兩人證實感染H5N1禽流感,其中1人死亡。
2005年11月7日,印度尼西亞已確認9起人感染H5N1病例,其中5例死亡。
2011年12月20日,在香港特區一家禽批發市場發現死雞感染H5N1禽流感,次日上午銷毀該批發市場內全部17000只活雞,同時暫時禁止所有本地農場雞只出場21天,暫停所有活家禽包括雞苗的進口21天。香港特區政府宣布,提升禽流感應變級別至嚴重級別。
2011年12月31日,深圳寶安沙井陳姓公交司機被確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并于13時33分死亡。這是2011年中國報告的首例人禽流感病例。
2012年1月22日,貴州一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經搶救無效死亡。
2012年7月2日,墨西哥政府宣布國家進入動物衛生緊急狀態,目前,墨西哥已有170萬家禽感染禽流感,其中87萬已經死亡。聯合國相關部門表示,導致此次墨西哥禽流感的H7N3病毒會造成人類感染,但不會輕易出現“人人傳播”的情況。
11禽流感治療
禽流感治療
患者一旦懷疑禽流感病毒感染,應立即住院觀察治療,防止病情惡化, 同時進行疫情報告,以防疫情擴散。目前對人禽流感尚無特異性治療方法,臨床上主要采用對癥支持療法及抗病毒治療。
(一)、一般與對癥治療
確診或疑似人禽流感患者,應予隔離,保持室內通風,并作空氣消毒。讓患者充分休息,多飲水,加強營養,給予易消化的飲食。應密切觀察和監測并發癥,尤其是兒童和老年患者更應重視。嚴格掌握抗生素的應用指征,僅在明確或有充分證據提示繼發細菌感染時方可使用。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對癥治療,高熱者,酌用解熱鎮痛藥或物理降溫方法予以降溫;流涕、鼻塞者,應用緩解鼻粘膜充血藥物;咳嗽、咳痰者,給予鎮咳祛痰藥物。兒童禁用阿司匹林以及其它水楊酸類制劑,以免引起Reye綜合征而加重病情。對于重癥患者,出現呼吸功能不全者,應給予吸氧及呼吸支持治療;發生其它并發癥者,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予以相應處理。
(二)、抗流感病毒治療
早期應用抗流感病毒藥物可改善癥狀、縮短病程、減少并發癥并降低病死率,一般在發病1~2d內使用,方可取得最佳療效。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藥物包括離子通道M2阻滯劑和神經氨酸酶抑制劑。
1.離子通道M2阻滯劑是傳統的治療甲型流感病毒藥物,主要有金剛烷胺(amantadine)和金剛乙胺(rimantadine)。其通過抑制M2 蛋白和病毒脫衣殼,阻止病毒復制的啟動而發揮作用。金剛烷按成人劑量100~200mg/d,兒童5mg.(kg-1.d-1),分2次口服,療程5d。老年患者及腎功能受損者酌減劑量。金剛乙胺成人100mg/d口服。用藥過程中,應注意監測該類藥物可能引起的頭暈、嗜睡、易激動,甚至譫妄、抽搐、運動失調等神經系統副作用和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腹痛等胃腸道不良反應。有癜痛病史者忌用。
2.神經氨酸酶抑制劑是一類新型抗病毒藥物,其療效和安全性均優于其它抗流感病毒藥物,并且研究證明,對H5N1和H9N2病毒株有效,目前已用于臨床的神經氨酸酶抑制劑有扎那米韋(zanamivir)和奧司他韋(oseltamivir)兩種。該類藥物的作用機制是阻斷流感病毒表面主要的糖蛋白——神經氨酸酶的活性,從而改變病毒的正常凝聚和釋放功能,阻止病毒感染的擴散。
3.扎那米韋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僅限局部用藥,經鼻腔內或口腔吸入給藥,患者不易接受。常見副作用有鼻部不適、腹瀉、惡心、頭痛、支氣管炎、咳嗽和咽痛等。
4.奧司他韋商品名TamifluTM(達菲),新近研究證實,其具有治療和預防流感的雙重作用。成人劑量150mg/d,兒童3mg.(kg- 1.d-1),分2次口服,療程5d,宜餐后服用,以增加其生物利用度。患者對該藥的耐受性較好,主要的不良反應有惡心、嘔吐等。
(三)、中醫中藥治療
對人禽流感患者,可進行辨證施治,予以中醫中藥治療。發熱期,可酌用瓜霜退熱靈膠囊、紫雪等退熱類中成藥治療;清開靈、雙黃連、銀翹、魚腥草等口服液或注射劑具有清熱解毒、抗病毒作用,可酌情選用。
12禽流感潛伏期
禽流感潛伏期
禽流感潛伏期從幾小時到幾天不等,其長短與病毒的致病性、感染病毒的劑量、感染途徑和被感染禽的品種有關。
羽絨制品是否傳播禽流感
羽絨制品通常會經過消毒、高溫等多個物理和化學處理過程,傳播病毒的幾率應當很小。
13禽流感科普知識
禽流感科普知識
由于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家禽和野禽的一種從呼吸病到嚴重性敗血癥等多種癥狀的綜合病癥,目前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發生,給養禽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這種禽流感病毒,主要引起禽類的全身性或者呼吸系統性疾病,雞、火雞、鴨和鵪鶉等家禽及野鳥、水禽、海鳥等均可感染,發病情況從急性敗血性死亡到無癥狀帶毒等極其多樣,主要取決于帶病體的抵抗力及其感染病毒的類型及毒力。
禽流感病毒不同于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迄今只能通過禽傳染給人,不能通過人傳染給人。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H5N1是一種變異的新病毒,并非在雞鴨鳥中流行了幾十年禽流感的H5N2。無須談禽流感色變。目前沒有發現吃雞造成禽流感H5N1傳染人的,都是和雞的密切接觸,可能與病毒直接吸入或者進入黏膜等等原因造成感染。
14禽流感預防
禽流感預防
(一)加強禽類疾病的監測,一旦發現禽流感疫情,動物防疫部門立即按有關規定進行處理。養殖和處理的所有相關人員做好防護工作。
(二)加強對密切接觸禽類人員的監測。當這些人員中出現流感樣癥狀時,應立即進行流行病學調查,采集病人標本并送至指定實驗室檢測,以進一步明確病原,同時應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
(三)接觸人禽流感患者應戴口罩、戴手套、穿隔離衣。接觸后應洗手。
(四)要加強檢測標本和實驗室禽流感病毒毒株的管理,嚴格執行操作規范,防止醫院感染和實驗室的感染及傳播。
(五)注意飲食衛生,不喝生水,不吃未熟的肉類及蛋類等食品;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六)藥物預防對密切接觸者必要時可試用抗流感病毒藥物或按中醫藥辨證施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