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的口腔粘膜病患者有長期煙草接觸史,“打邊爐”、嚼檳榔、飲酒也會為癌變推波助瀾,口腔粘膜病早期發現,多數可以治愈。發現越早,治療越及時,治療效果就越好。
少吸煙、飲酒、嚼檳榔預防口腔粘膜病,所謂“病從口入”,暫不論腸胃、食管等其他器官、部位,最首當其沖的門戶——口腔,本身就很容易因為亂吃東西而導致生病、患癌。“它的發生與吸煙飲酒、病毒感染、局部刺激及作息習慣等密切相關,這一點非常值得大家重視。”
檳榔以往只在湖南、海南、臺灣等地區較為暢銷,但近年來,逐漸“遍地開花”。五元一袋的腌制檳榔大多擺在顯眼位置,且品種繁多,不少年輕人往往在購買香煙時會順手買上一包。
“長期咀嚼檳榔可導致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不僅造成口腔黏膜板結硬化,影響正常口腔功能,而且還是一種癌前狀態。”檳榔滋味特殊,吃完容易產生興奮、舒暢感,但檳榔中含大量檳榔素、生物堿,其具有細胞毒性,口腔黏膜和檳榔中所含生物堿等發生反應,會導致口腔黏膜纖維化,在臨床表現為張口困難、麻木感、發生潰瘍等,久而久之就可能刺激癌變發生。
此外,燙口食物最好盡量避免,口腔黏膜“身嬌肉貴”,如果長期經受高溫反復考驗,容易誘發癌變。
調查還發現,半數以上口腔粘膜病患者口腔衛生較差,近1/5的口腔粘膜病患者口內存在長期的機械刺激,包括殘根、殘冠、牙結石和不良修復體等,銳利的邊緣或粗糙的表面割傷黏膜造成反復潰瘍遷延不愈,最終可能誘發惡性增生。此外,口腔黏膜白斑、扁平苔蘚、紅斑、慢性光化性唇炎等癌前病變或狀態,會是導致口腔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