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靜脈炎是臨床上的多發病,常見病。屬于中醫脈痹、血痹、惡脈、腫脹、筋痹、瘀血 流注等癥范疇,多見于中、老年人。深靜脈炎初期,一般表現為輕微小腿脹痛、腓腸肌輕壓痛、局部沉重感;當血栓從小腿向大腿繼續伸延時,患肢腫脹,局部皮膚紅、腫、熱、痛,勞累后加重,休息后緩解。隨病情發展,出現患肢營養障礙,皮膚瘙癢、脫屑、色素沉著呈黑色,濕疹樣皮炎,可伴有靜脈曲張。后期出現經久不愈的皮膚潰瘍。長期潰瘍可導致皮膚癌變。其病機為濕熱下注,氣血瘀阻和氣血失和而致。單側發病時、左側多于右側。發病時,淺靜脈為一硬索條,可有自發痛。觸痛或牽拉痛,一般稱為“脈痹”;沿淺靜脈走行及其周圍組織突發色紅、腫脹、灼熱、疼 痛,待紅腫疼痛漸消后,局部可觸及硬條索狀物,且伴有色素沉著,或有微熱和輕痛,屬靜脈曲張并發者,多稱為“惡脈”;無靜脈曲張病史者,可稱為“血瘀”。 《肘后備急方》:“惡脈病,身中忽有赤絡脈如蚓狀”?!捌と庾淠[起,狹長赤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