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預防(即病因學預防)是指對一般人群消除或降低致癌危險因素,促進健康,防患于未然,減少接觸環境中的有害因素,以利于減少骨腫瘤的發生率;
1. 物理因素與骨腫瘤:
a. 電離輻射(包括放療)可致骨腫瘤,主要是內照射,特別是親骨性放射性核素(如鐳)是誘發骨腫瘤的主要因素。與鐳接觸的工作人員有發光涂料工人、化學工作者和接受口服或靜脈注入鐳藥物治療的病人。電離輻射污染防止措施主要有核企業廠址應選擇在合適的地區并進行檢測,工廠工藝流程及設備應安全,廢水廢氣經凈化處理,對醫務和科研工作者及相關行業的工作人員應加強防范意識,采取防護措施;
b. 天然和人工紫外線能導致皮膚癌,應減少過多地暴露于紫外線中或戶外活動時穿戴適當的衣帽、防護眼鏡,涂防曬霜等;
c. 室內環境污染(建筑裝潢材料等)中氡的核輻射也是重要的致癌因素。在選擇建筑材料時應注意,盡量使房間空氣流通,有條件可裝抽風機;
d. 手機、電腦、電視、微波用品的電磁輻射,盡量多使用有線電話,使用電腦時距熒屏應在一臂之遙,看電視的時間不要太久等;
e. 損傷與骨腫瘤損傷(包括骨折、出血、疤痕、燒傷等)可能和骨腫瘤有關。如骨巨細胞瘤雖病因不明,但有部分病例發病前有外傷史。此外手足部軟組織腫瘤中的表皮樣囊腫、黃色素瘤、(又稱腱鞘巨細胞瘤或良性滑膜瘤)、血管球瘤、黏液囊腫、滑膜瘤、膿性肉芽腫、惡性黑色素瘤等都被懷疑與局部外傷有關。可見預防損傷也是預防骨腫瘤的一部分;
2. 化學因素與骨腫瘤:(化學因素是人類腫瘤的主要病因,人類癌癥中有百分之九十由環境引起,而其中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為化學因素)化學致癌物種類繁多,主要有:烷化劑(氯化乙烯、苯、丁二烯、致癌類烷化劑類藥物、甲醛、環氧乙烷等)稠環芳烴類(苯并芘、煤焦油、瀝青等)促癌物(巴豆油、拂波醇脂等)芳香胺類(聯苯胺、乙苯胺、硝基聯苯等)亞硝胺及亞硝酰胺類金屬和類金屬(砷劑、鎳、釷等) 食物的熱裂解產物 藥物(某些激素等)日常生活中環境污染、農藥、染料等都可能與癌有關。預防措施是控制環境污染,加強對農藥污染的控制和監測,避免肌體和染色劑接觸。
3. 生物因素和骨腫瘤:
a. 病毒 雖然在骨肉瘤內找到病毒顆粒,但是骨腫瘤是否起源于病毒,仍是當今腫瘤研究中的一個熱點,病毒改變基因的排列,從而導致腫瘤的發生,成為當今腫瘤病因學中重點熱門課題。現在有的病毒與身體某部位的腫瘤的關系已十分明確,如EB病毒與鼻咽癌,宮頸癌與單純皰疹病毒,AIDS與惡性腫瘤。
b. 細菌和真菌如毒力較低細菌造成的感染性滑膜炎可能與滑膜瘤的發生有關。膿性肉芽腫多由感染或外傷引起,骨囊腫也可能與感染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