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咨詢;西醫治療重癥肌無力有何方法?
陳金亮專家解答
(1)膽堿酯酶抑制劑
抗膽堿酯酶藥物(如溴吡斯的明)可改善臨床癥狀,20%-40%的眼肌型重癥肌無力患者能夠達到較為滿意的療效,副作用包括消化道痙攣、腹瀉等,發生率可達34%。單獨使用抗膽堿酯酶藥物不能改變眼肌型重癥肌無力的自然病程,無法有效防止向gMG的轉化。是對癥治療的藥物,治標不治本。
(2)免疫抑制
①腎上腺皮質類固醇激素:強的松、甲基強的松龍等;皮質類固醇類藥物可能通過抑制抗AChRCD4+T細胞反應、減少特異性AChR抗體產生以及促進神經肌肉接頭終板結構改變和AChR重新合成等途徑發揮作用。 ②硫唑嘌呤;③環抱素A;④環磷酸胺;⑤他克莫司。
(3)血漿置換
通過機器將患者血液中乙酰膽堿受體抗體去除的方式。
(4)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
人類免疫球蛋白中含有多種抗體,可以中和自身抗體、調節免疫功能。
(5)胸腺切除手術
有學者認為胸腺是產生自身抗體的器官,很多患者伴發胸腺瘤和胸腺增生,通過手術方式切斷抗體來源,部分患者可以減輕病情。
患者咨詢;得了肌肉萎縮應該如何診斷呢?
陳金亮專家解答;對于肌肉萎縮的診斷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法來進行
一、病史
對于肌肉萎縮應注意年齡、發病部位、起病快慢、病程長短等;急性發病,還是慢性發病,是逐漸進展,還是迅速發展。有無感覺障礙、尿便障礙,萎縮是局限性還是全身性。肌力如何,肌肉無力與肌肉萎縮的關系,有無肌肉跳動和疼痛,活動后是加重還是減輕。既往史應注意有無伴發全身性疾病如惡性腫瘤、結締組織疾病。
二、體格檢查
1、注意肌肉體積和外觀 臨床上肌肉萎縮的診斷應兩側對比,即肌肉萎縮的范圍分布,程度、兩側對稱部位的比較,觀察有無肌束顫動。
2、肌力和肌張力 肌肉萎縮多伴有肌力低下,所以應注意肌容積與肌力的比較,注意肌肉萎縮部位的肌力,肌張力。檢查時應在溫暖的環境和舒適的體位下進行。應讓患者盡量放松。可通過觸摸肌肉的硬度及被動伸屈患者的肢體時所感知的阻力來判斷。
患者咨詢:引起肌肉萎縮的原因有哪些?
陳金亮專家解答
肌源性肌萎縮:常見于肌營養不良性肌強直癥周期性麻痹多發性肌炎外傷如擠壓綜合征等缺血性肌病代謝性肌病內分泌性肌病藥源性肌病神經肌肉傳遞障礙性肌病如重癥肌無力等。這是肌肉萎縮病因一。
廢用性肌萎縮
上運動神經元病變系由肌肉長期不運動引起,全身消耗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這也是常見的肌肉萎縮病因之一。
神經源性肌萎縮
主要是脊髓和下運動神經元病變引起,這種肌肉萎縮病因常見于脊椎椎骨骨質增生椎間盤病變脊神經腫瘤蛛網膜炎神經炎神經叢病變脊神經腫瘤蛛網膜炎神經炎神經叢病變神經損傷脊髓空洞癥運動神經元性疾病格林-巴利綜合征腦部病變和脊髓病變導致的廢用性肌萎縮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