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復發的原因有哪些?
尿路感染的復發是指經治療后癥狀消失,菌尿轉陰,在1個月內(大多數在1周內)再出現,其致病菌與原先致病菌相同。復發常見于腎盂腎炎,特別是慢性腎盂腎炎。尿路感染的復發表明原先治療失敗了,導致治療失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1.抗菌藥的選擇不當
癥狀性尿路感染,因在細菌培養藥敏試驗結果之前進行治療,若選用藥物不當,容易造成治療失敗或不徹底,如對致病菌完全無效,則治療結束時仍持續有細菌尿;如抗菌藥物對致病菌仍有一些作用,則可暫時抑制細菌的生長繁殖和活動,但停止治療后,則在短期內復發。
2.抗菌藥物的濃度不足
腎盂腎炎時,病變多為局灶性,在病損部位多有疤痕形成,該局部的血流量不足,從而導致病灶內藥物濃度不足,因此無法消滅病灶內的細菌,僅能起到抑制細菌繁殖和活動的作用,當停止使用抗菌藥物后,致病菌重新活躍起來,引起復發。
3.L-型細菌
L-型細菌是一種細胞壁缺陷性細菌,L-型細菌對低滲濃度的環境有一定的抵抗力,在腎髓質高滲條件下存活。一旦停止治療后,則L-型細菌可復原,并生長繁殖,繼續致病。因為L-型細菌在低滲或等滲的培養基中不易生長,一般尿培養陰性。腎盂腎炎的復發,約20%是由L-型細菌所致。
4.尿路結石
尿路結石是復發性感染的常見原因,因感染性結石中心往往能分離出尿素酶分解細菌,抗菌藥物對它無效,即使取出結石后,感染仍常復發,此與殘留含菌的微結石有關。
5.耐藥菌株的出現
一般說來,在治療期間罕有耐藥菌株的出現,但在有腎功能不全時,由于抗菌藥達到腎中的有效濃度很慢,這樣就有條件給細菌產生耐藥性。還有一種可能是,在治療一開始就是耐藥菌珠。
6.藥物的劑量不足或療程太短
抗菌藥雖然敏感,但是服用的劑量太小,沒有達到有效的治療劑量,未得到應有的治療效果,有的病人服藥后,很快癥狀消失,誤認為已經治愈,便自動停止服藥。由于療程過短,導致致病菌死灰復燃而引起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