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從粘膜表面突出到腸腔的息肉狀病變,在未確定病理性質前均稱為息肉,按病理可分為:腺瘤樣息肉(包括乳頭狀腺瘤)最常見,炎性息肉,腸粘膜受長期炎癥刺激增生的結果,錯構瘤型息肉,其他,如粘膜肥厚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淋巴組織增生,類癌等疾患。臨床上以大腸息肉多見且癥狀較明顯。
息成瘤學說,即認為各種致癌因素首先在腸內形成腺癌性息肉,在此基礎上再癌變,已被公認。
新生癌學說,即認為不經腺瘤過程,而在致癌因素作用下由正常粘膜直接癌變。
隨著腺瘤息肉體積的長大,其癌變率也隨之增加,總癌變率為10~20%。廣基息肉比有蒂息肉易于癌變;生長在高位息肉要比在直腸內的息肉易惡變。從病理組織學分析,管狀腺瘤癌變率較低,占5%,混合型腺瘤癌變率為20%,而絨毛狀腺瘤癌變率可達50%以上。無蒂息肉癌變潛力明顯大于有蒂息肉,故息肉一經發現,即是小腺瘤,也應及時切除。目前由于微小腺瘤的發現,小腺瘤的癌變率亦高達7.3%。
50歲以上人群是結腸癌高發人群,應定期做乙狀結腸鏡或結腸鏡檢查。乙狀結腸鏡和結腸鏡檢查都需要使用可彎曲的長管伸入結腸。結腸鏡檢查的管子更長,可檢查全部結腸,而乙狀結腸鏡只能檢查結腸下部的三分之一。乙狀結腸鏡檢查的優點是所需時間短,由于不需使用鎮靜藥所以更方便,而且費用遠低于結腸鏡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