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
1、便血或粘液膿血便史。
2、肛診或腸鏡發現息肉。
3、鋇灌腸見多少不一充盈缺損。
鑒別診斷
1、家庭性結腸腺瘤性息肉:又稱家族性結腸息肉病或家族性腺瘤病。
本病屬常染色顯性遺傳性,外顯率為50%,估計每7000—10000新生兒中有1人發病,國內已有多個家系的報告,亦有20%無家族史,可能是基因突變發生的新病例,發病年齡在20歲左右,開始只有少數息肉,以后進行性增加,大小不一,腺瘤無蒂呈半球形,少數有蒂或呈絨毛狀,分布常密集,排列有時呈串,總數大于100枚,可見于全結腸或直腸,常見癥狀是便血,膿血便或腹瀉,有的可腹痛或腹部不適,若不切除病灶,最終都要發展為結腸癌,鋇灌腸和結腸鏡檢查對診斷本病有幫助,還應重視家族成員的檢測,動員其子女,兄弟姐妹,雙親到醫院作系統檢查,及早發現無癥狀的患者。
本病一經確診,以早手術為宜,對20歲以下患者,如癥狀不明顯可暫不手術;若息肉體積增大,或息肉直徑>2厘米,或息肉已癌變者;腹痛,腹瀉,便血的癥狀加劇者,應及時作外科治療,手術方式以全結腸直腸切除或剝脫直腸粘膜至齒線,回腸經直腸肌管與肛管吻合,必要時末端回腸作儲袋,若直腸息肉已癌變,應行根治性切除。
2、Gardner綜合征:本病為常染色顯性遺傳病,是一種伴有骨和軟組織腫瘤的腸息肉病,臨床表現與家族性結腸腺瘤性息肉病的特點相同,息肉數目一般<100顆,體積較大,也有高度惡變傾向,但癌變年齡稍晚一些,骨瘤見于頭顱,下顎蝶骨,四肢長骨,軟組織腫瘤有表皮樣囊腫,皮脂囊腫,纖維瘤,硬纖維瘤等,有的同時有甲狀腺或腎上腺腫瘤,90%的患者伴有眼底色素性病變,本病治療原則與家族性息肉病相同。
3、Turcot綜合征:本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較少見,臨床表現除有家族性結腸腺瘤病外,伴有其他臟器的腫瘤,通常是伴有中樞神經系統的腫瘤,如腦或脊髓的膠質細胞瘤或髓母細胞瘤,因此也有膠質瘤息肉病綜合征之稱,結腸腺瘤的癌變率高,常在十幾歲時已發生癌變而導致死亡。
4、Peutz—Jeghers綜合征:又稱黑色素斑一胃腸多發性息肉綜合征,本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40%患者有家族史,多為雙親與子女同胞間有同時發病的,大多見于兒童或青年發病,主要臨床表現為粘膜皮膚黑色素沉著和胃腸道多發性息肉病,色素沉著主要分布在口唇,頰粘膜和手指,足趾掌面,呈褐色,黑褐色,由于本病息肉廣泛,惡變率相對較低,因而一般予以對癥治療,若息肉大或有并發癥出血或腸梗阻時,可外科治療,結腸息肉可在內鏡下電灼切除;大息肉可手術,分別切開腸壁摘除息肉,避免日后發生腸套疊,對本病患者,術后仍需長期隨診,因息肉可復發。
5、Cronkhite—Canada綜合征:又稱息肉病—色素沉著—禿發—指甲萎縮綜合征,本病為獲得性,非家族性的疾病,主要特點有四:
(1)整個胃腸道都有息肉;
(2)外胚層變化,如脫發,指甲營養不良和色素沉著等;
(3)無息肉病家族史;
(4)成年發病,癥狀以腹瀉最常見,見80%以上病例有腹瀉,排便量大,并含脂肪或肉眼血液,大多有體重減輕,其次是腹痛,厭食,乏力,性欲和味覺減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