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人體氣、血升發的季節,萬物復蘇,猶如種子發芽。也是精神疾病復發的高發期,據統計,每年3-5月份精神疾病復發率占全年的70%以上。
春季冷暖空氣交替活動頻繁,時暖時寒,氣溫、氣壓、氣流和溫度變化很大,這種多變的氣候,容易誘發精神疾病的發生。
醫療氣象學研究認為,這是由于精神病患者對氣溫、氣壓、氣濕、氣流等氣象要素的變化高度敏感所致。一年四季之中,春季氣候變化無常;正如民諺所云“春天猴子面,一日變三變”。或風和日麗,春光明媚;或陰雨連綿,寒氣襲人。故民間素有“春冷透骨寒”和“春寒凍死牛”的說法。研究表明,當氣溫高至26至30℃,空氣濕度大于70%時,人的精神容易疲備,思維遲鈍,煩躁不安,極易激怒;當氣溫下降至5℃以下,天氣陰沉時,人的精神常陷入不知所措、沮喪或抑郁狀態,表現為神情恍惚、坐臥不安等。
春天氣壓較低,人感覺比較壓抑,周圍物體在春季會發出一種次聲波影響人的內分泌系統,導致內分泌紊亂,同時人體內神經細胞在春天相對比較活躍,大腦對外界刺激比較敏感,容易出現情緒波動,從而導致人的認知、情感、行為和意志發生異常。而精神病患者對這些氣象要素變化的反應更為敏感,易使舊病復發,病情加重或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