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腰椎病癥狀
腰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西醫病名,準確的講,應該稱“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髓核脫出癥”,中醫學中屬于腰痛范疇。由于各種原因(如扭傷、勞損等)使腰椎間盤受到擠壓、牽拉和扭轉導致腰椎間盤的纖維環部分或全部破裂,造成髓核向后或后外側脫出,產生腰腿痛等綜合癥候群,稱之為腰椎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簡稱腰椎間盤突出癥。該癥多發于中青年人,發病部位以腰4~5椎間盤多見,腰5胝1間盤次之,有時上下兩個椎間盤同時發病。
腰椎病的典型癥狀是腰痛及腿部放射性疼痛。但由于髓核突出的部位、大小、椎管管徑、病理特點、機體狀態及 個體敏感性等不同,臨床表現也有一定差異。
(1)腰痛
95%以上的腰椎病患者有此癥狀。患者自覺腰部持續性鈍痛,平臥位減輕,站立則加劇,一般情況下尚可忍受,腰部可適度活動或慢步行走,另一種為突發的腰 部痙攣樣劇痛,難以忍受,需臥床位息,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
(2)下肢放射痛
80%患者出現此癥,常在腰痛減輕或消失后出現。表現為由腰部至大腿及小腿后側的放射性刺激或麻木感,直達足底部。重者可為由腰至足部的電擊樣劇痛,且多伴有麻木感。疼痛輕者可行走,呈跛行狀態;重者需臥床休息,喜歡屈腰、屈髖、屈膝位。
(3)下肢麻木、冷感及間歇性跛行
下肢麻木多與疼痛伴發,少數患者可表現為單純麻木,有少數患者自覺下肢發冷、發涼。主要是因為椎管內的交感神經纖維受到刺激所至。間歇性跛行的產生機理及臨床表現與腰椎管狹窄相似,主要是由于髓核突出的情況下可出現繼發性腰椎管狹窄癥的病理和生理學癥狀。
(4)馬尾神經癥狀
主要見于中央型髓核脫出癥,臨床上較少見。可出現會陰部麻木、刺痛,大小便功能障礙。女性可出現尿失禁,男性可出現陽萎。嚴重者可出 現大小便失控及雙下肢不全性癱瘓。
2、腰椎病病因
本病最基本的病因是腰椎間盤的退行性改變。正常椎間盤富有彈性和韌性,具有強大抗壓能力,可承擔450千克的壓力而無損傷。但在20歲以后椎間盤即開始逐漸退變,髓核含水量逐漸減少,椎間盤的彈性和抗負荷能力也隨之減退,在這種情況下,因各種負荷的作用,椎間盤 易在受力最大處,即纖維環的后部,由里向外產生裂隙,在此基礎上,某些因素可誘發纖維環的破裂,導致髓核組織突出或脫出。
比較常見的誘發因素有
①腹壓增高,如劇烈咳嗽、便秘時用力排便等。
②腰姿不當,當腰部處于屈曲位時,如突然加以旋轉則易誘發髓核突出。
③突然負重,在未有充分準備時,突然使腰部負荷增加,易引起髓核突出。
④腰部外傷,急性外傷時可波及纖維環、軟骨板等結構,而促使已退變的髓核突出。
⑤職業因素,如汽車駕駛員長期處于坐位和顛簸狀態,易誘發椎間盤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