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瘤起源于神經外胚葉,是一種產生于黑色素細胞的惡性腫瘤,在兒童中很少見,多發于成年人,我們要更多了解該病的癥狀才能有效預防和治療。多數惡性黑素瘤均起源于正常皮膚的黑素細胞,約40%~50%發生于色素痣,生活中我們要時刻觀察皮膚的變化。
黑色素瘤的癥狀分類介紹
一、襲性皮膚惡性黑瘤
1、表淺擴散型惡性黑瘤由
Paget樣原位惡黑發展而來。此時在原有稍隆起的斑片基礎上。出現局部浸潤、結節、潰瘍、出血如圖2所示。該型黑瘤較雀斑型發展快,經過一段輻射生長期 后即轉入垂直生長期。其5年存活率約70%。
2、雀斑型黑瘤
由惡性雀斑樣痣發生侵襲性生長而來,故常見于老年人,多發生于身體暴露部位,尤其是面部,約占頭頸部黑瘤的50%。病變大體上呈圓 形,直徑通常在3~6cm或更大,輪廓不規則,扁平狀。顏色可由淺棕色至黑色,或黑色病變中夾雜有灰白色或淡藍色區域。隨著病程進展,病變中出現單個或多 個黑色結節如圖1所示。該型黑瘤,初期呈輻射性生長,最終才進入垂直生長期,有些根本不進入垂直生長期。故較晚發生轉移,轉移多傾向于局部淋巴結。其5年 存活率可達80%~90%。
二、原位性惡性黑瘤
又稱表皮內惡黑,指惡黑病變僅局限于表皮內,處于原位階段。
1、肢端雀斑樣原位黑素瘤
發病可能與外傷有關。其特點是發病于掌、跖、甲床和甲床周圍無毛部位,特別好發于足跖。此瘤在原位生長時間較短,很快發生侵襲性生長。早期表現為深淺不一的色素沉著斑,邊緣不規則,邊界不清楚。如病變位于爪甲和甲床,則表現為縱行色素帶。
2、淺表擴散性原位惡黑
又稱Paget樣原位惡黑。以中老年患者為多,可發生于任何部位,但多見于非暴露部位。損害較惡性雀斑樣痣為小,直 徑很少超過2.5cm,常誤診為痣細胞痣。通常皮損稍隆起,外形不規則或邊緣呈鋸齒狀。有的部分呈弧形。其特點是色調多變而不一致,黃褐色、褐色、黑色, 同時混有灰白。如發生侵襲性生長時,其速度較惡性雀斑樣痣迅速得多,往往在1~2年即出現浸潤、結節、潰瘍或出血。
3、惡性雀斑樣痣
又名Hutchinson雀斑,常發生于年齡較大者。幾乎均見于暴露部位,尤以面部最常見,極少數也可發生于非暴露部位。 本病開始為一色素不均勻的斑點,一般不隆起,邊緣不規則,逐漸向周圍擴大,直徑可達數厘米,往往一邊擴大,而另一邊自行消退。損害呈淡褐色、褐色,其中可 伴有暗褐色至黑色小斑點。據統計,一般惡性雀斑存在10~15年,而面積達4~6cm。以后才發生侵襲性生長,因此在很多病例,尤其是面部的損害發生侵襲 性生長者往往很慢,常常在發生侵襲性生長前,患者即因其他原因而死亡。
三、特殊類型的黑瘤
1、毛痣中的惡性黑瘤
30%~40%的兒童黑瘤源于巨毛痣。表現為巨毛痣中出現結節和潰瘍,并有顏色改變。因此,對先天性巨毛痣應密切觀察或做預防性切除。
2、維增生性黑瘤
好發于頭頸部,呈結節狀生長,約2/3病例無色素沉著。其特征是,少數黑瘤細胞位于大量的纖維組織之中,預后較差。
3、發病灶不明的黑瘤
該型黑瘤找不到原發病灶,黑瘤僅在區域淋巴結或其他器官被發現。其預后與原發灶明確并有區域淋巴結轉移者無顯著差別。
4、端雀斑樣痣型黑瘤
發病可能與外傷有關。其特點是發病于掌、跖、甲床和甲床周圍無毛部位,特別好發于足跖。臨床上類似于雀斑樣痣型黑瘤,但侵襲性更強。 以黑人和東方人較為常見。早期表現為深淺不一的色素沉著斑,邊緣不規則,邊界不清楚。如病變位于爪甲和甲床,則表現為縱行色素帶(圖4)。
5、色素性黑瘤
較為少見,在Giuliano等(1982)報道的2881例黑瘤中約占1.8%。病變通常呈結節狀,缺乏色素,常被延誤診斷,預后較差。
6、性藍痣
更為罕見。由藍痣細胞惡變而成。常見于女性臀部。其明顯的特征是,即使已發生淋巴結轉移,患者仍可生存多年。
溫馨提示
一旦出現運動黑色素瘤癥狀,患者應該予以重視,及時查找原因,以便控制疾病的發展和防止疾病對人體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