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結石的病因是什么?泌尿系結石的病因極其復雜,它的發生與環境、機體的代謝異常以及泌尿系本身的疾病等多種因素有關。在絕大部分的尿結石病例中,尚未有明確的誘發因素,有結石家族史(會增高發病率3倍);胰島素抵抗狀態;高血壓史;原發性甲旁亢史;痛風史;慢性代謝性酸中毒以及手術絕經等因素都會增加腎結石的發生。存在尿路解剖結構異常引起尿液引流不暢的患者,如腎盂輸尿管連接處梗阻(UPJO),腎盂/盞積水,腎盞憩室,馬蹄腎,輸尿管囊腫,膀胱輸尿管反流,輸尿管狹窄和腎小管擴張(髓質海綿腎)者結石的發病率明顯升高。而大約80%含鈣結石的患者均存在著一種以上的代謝性的危險因素,如高鈣尿(40%-60%),尿(內)尿酸過多(25%),高草酸尿,低枸櫞酸尿和其它維生素A缺乏等,其中大約25%的患者結石是自發形成的。
增加結石產生的藥物,縮血管藥物:麻黃堿, guaifenesin;利尿劑:氨苯蝶啶;蛋白酶抑制劑:英地那韋;抗驚厥劑:非氨酯,托吡酯,唑尼沙胺等。
1、高尿鈣
高鈣尿是指24小時尿液排出鈣超過200mg或者是超過4mg/kg/24h。高鈣尿是在那些含鈣結石患者中最普遍的機體代謝性的異常。吸收性高尿鈣,經腸道鈣吸收的增加,導致血循環鈣濃度的增加,進而增加了腎臟的濾過負荷,其確切的機制尚不清楚,可能與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及空腸粘膜對維生素D的高反應性有關。吸收性高鈣尿非常普遍,但絕大多數人沒有任何自覺癥狀也無尿結石形成。腎性高尿鈣,是指因為腎小管的鈣吸收障礙導致尿鈣排出的增加。臨床約有2%的尿結石復發患者存在腎性高尿鈣的因素。尿鈣重吸收過多,是由于原發性甲旁亢,引起骨重吸收鈣增加。在患有原發性甲旁亢的患者中尿結石的發生幾率會明顯增加。
2、高尿酸
尿酸是嘌呤代謝的最終產物,它可能來自外源性(飲食),也可能來自內源性(細胞更新),慢性代謝性酸中毒,會動員蛋白質代謝,從而增加了尿酸的排出及腎結石的形成(34)。純的尿酸結石非常少見,并且很容易經常復發。尿液PH低(PH<5.5)是尿酸結石產生的最常見及最重要的因素。尿酸過多也發生在10%的含鈣結石患者中,由于尿酸結晶使得鈣和草酸鹽更容易沉積下來形成結晶,有痛風史的患者會使腎結石發生風險提高近一倍。
3、高草酸尿
高草酸尿是指尿液內排出草酸鹽超過45mg/天。它可以分為以下幾種:(1)腸源性的尿草酸鹽過多:這是由于回腸疾病(克隆氏病,回腸旁路)、短腸綜合癥、低鈣攝入以及胃腸道的食草酸桿菌的缺乏等引起的腸道吸收草酸鹽的增加,食草酸桿菌能夠在腸道內分解、代謝飲食來源的草酸,減少腸道對于草酸鹽的吸收,現已有實驗證明通過口服食草酸桿菌可以明顯降低動物與人尿液中草酸鹽的濃度。(2)草酸鹽攝入的增加:尿液中的草酸鹽大約有一半來自飲食中的攝入,菠菜,大黃,甜菜,巧克力,茶,麩皮,草莓以及大豆等食物都會增加尿中草酸鹽的濃度。(3)原發性尿草酸鹽過多:這是一種先天性的代謝性障礙(羥基乙酸尿癥)。在實驗動物中,睪酮通過抑制腎臟內骨橋蛋白的表達以及增加尿草酸鹽的排泄來促進結石的形成。并且似乎雌二醇就恰恰相反的抑制了結石的形成。
4、低枸櫞酸尿
低枸櫞酸尿是指在24小時內尿液排出枸櫞酸鹽<250mg。尿內的枸櫞酸鹽與鈣形成可溶解的復合物來抑制結晶作用的發展。女性尿排出的枸櫞酸鹽較男性多,尿結石的發病率較低。尿液內的枸櫞酸鹽主要是由內源性的三羧酸循環作用產生,經由腎小管細胞分泌。細胞內酸中毒、酸性飲食(富含動物蛋白質的飲食)以低血鉀等情況會減少尿枸櫞酸鹽的排出。如橙子、葡萄、柚之類的水果是枸櫞酸鹽的主要的外源性來源。在絕經后經激素替代療法的婦女,會使較高的尿鈣排出,同時也使得尿內枸櫞酸鹽排出的增加,這樣就會抑制晶體的沉積,從而降低了含鈣結石形成的危險。
5、尿路感染
各種解剖結構的異常(表1)導致了尿液引流的不暢,并且通過促進晶體的沉淀來增加結石形成的危險。尿路感染(變形菌、克雷白(氏)桿菌、靈桿菌、支原體)會產生堿性尿來促進磷酸銨鎂結石的形成,但只有當過量尿氨的排出以及堿性尿產生的同時才會導致尿內磷酸銨鎂結石的過飽和狀態形成。
6、胱氨酸尿
胱氨酸尿(胱氨酸結石)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它是由于二羥酸傳輸的先天性缺陷所致,這些二羥酸包括胱氨酸、鳥氨酸、賴氨酸、精氨酸(通常我們稱之為COLA)。尿中胱氨酸的低溶解度導致了它的沉積和胱氨酸結石的形成。
7、尿糖蛋白
多種尿糖蛋白(泰-霍二氏粘蛋白、腎鈣素、尿凝血酶原片段I )等是結石形成的抑制物,它們的缺乏會促進結石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