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一種常見的慢性肝病,可由一種或多種原因引起肝臟損害,肝臟呈進行性、彌漫性、纖維性病變。具體表現為肝細胞彌漫性變性壞死,繼而出現纖維組織增生和肝細胞結節狀再生,這三種改變反復交錯進行,結果肝小葉結構和血液循環途徑逐漸被改建,使肝變形、變硬而導致肝硬化。該病早期無明顯癥狀,后期則出現一系列不同程度的門靜脈高壓和肝功能障礙,直至出現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等并發癥死亡。
肝硬化具體診斷檢查項目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請看具體介紹
1、一般體格檢查
肝硬化早期在體格檢查時,叩診時肝區可有不同程度的壓痛、叩擊痛;觸診時肝區常可觸及腫大的肝臟,部分可觸及腫大的脾臟。
2、影像學檢查
B超、CT及核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學檢查可以發現肝纖維化的某些征象,在早期肝硬化時B超檢查,是評估肝硬化程度的參考,可發現肝腫大、脾厚、肝表面粗糙不均、肝回聲顯示增強、增粗等,發現問題亦可加做肝臟增強CT掃描等,從而提高肝臟的診斷率。
3、肝功能檢查
早期肝硬化肝功檢查比較突出的是白球蛋白的異常,可見白蛋白減低,球蛋白升高,血中白/球蛋白比值降低甚至倒置。
4、肝臟的病理學檢查
肝組織活檢病理學檢查目前是診斷肝纖維化的最可靠方法,可了解是否有肝纖維化及肝纖維化發展的程度;可對酒精性肝硬化、肝炎后肝硬化、及是否伴有活動性肝炎等進行鑒別診斷。
5、纖維化的血清學指標檢查
肝纖4項檢查即透明質酸、層粘連蛋白、Ⅲ型前膠原、Ⅳ型膠原。其中2~3項若有顯著增高,可考慮早期肝硬化的可能。
溫馨提示
肝硬化臨床上早期由于肝臟功能代償較強,可無明顯癥狀;后期則有多系統受累,以肝功能損害和門脈高壓為主要表現,并常出現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繼發感染、癌變等嚴重并發癥。肝硬化患者需要合理膳食、平衡營養、改善肝功能、抗肝纖維化治療、積極預防并發癥。